推荐理由:一部拍个现代人的自嘲剧。等电影落幕,等门关起来,等笑声也安静下来,剩下自己听《天才白痴梦》
推荐星级:★★★☆☆
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有一个毛病,也可以说是两个:一个是媒体炒得越热的电影越不想去看,另一个是喜欢一部电影翻来覆去的看。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我的绝大部分电影库存是和我客厅的沙发一起看的。而这也就决定了,我所推荐的电影往往都不是院线正在上映的电影,包括这部贺岁片,也才排进了我的已阅名单里。
开心麻花的电影,保持了依旧不那么写实的风格,虽然没有了《夏洛特烦恼》的穿越,没有了《羞羞的铁拳》的鬼马,这部《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套了一个写实的外套,但内里还是充满了魔幻的味道,只不过,这个味道是通过“戏剧”的方式来传达,而戏剧的本质永远也不是现实。
《魔幻时刻》OR 《喜剧之王》
不管是文字博主还是视频UP主,在讲到这部《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时候,绕不开的有另外两部电影:一部是于2008年上映的日本电影《魔幻时刻》,另一部是于1999年上映的中国香港电影《喜剧之王》,而前者也被称作日本版的后者。再算上《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在电影片尾对《魔幻时刻》的致敬(当然从整个故事结构来说,《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可以说是对它的翻拍),说《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是中国版的《魔幻时刻》,也无可厚非。
从两部电影的剧情介绍中也可以看出这种相似性。
《魔幻时刻》:黑帮小喽啰与老大的女人有染,惹来杀身之祸。为保性命接下来寻找知名杀手的任务。他假扮成正在筹拍黑帮电影的导演,邀请多年来辛苦打拼却功不成名不就的小演员出演杀手。随后,就开始了紧张而刺激的电影拍摄之旅。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女主米兰为躲避黑帮大佬的杀害,诓骗其认识神秘杀手卡尔,苦跑龙套多年的魏成功受邀请出演杀手卡尔,被蒙在鼓里的魏成功凭借精湛的演技,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出演了一场危机四伏的“戏中戏”、“局中局”。
不能说毫无关系吧,也是几无二致。
不过这不是我想讨论的重点,我更想说的是在剧情之外对于角色的设定——一个“无关紧要”的龙套演员的“自我修养”。这也是能把三部电影都“串联”起来的原因,《喜剧之王》里的尹天仇,《魔幻时刻》里的村田大树,《这个杀手不太冷静》里的魏成功,三个角色拥有着共同的角色原点:热爱表演、不被赏识、缺乏机会但不缺乏热情,在得到的所有机会里尽情演出,将对饰演角色的理解和被认可作为唯一追求。如果换个角度来说,他们所追求的是通过在戏剧中的被认可来获得现实中的被认可,通过角色“穿越”了戏剧和生活;如果我们说戏剧是假的,是演的,但正是这假的和演的却是他们所拥有的最真实的、最有力的,动员自己所有精力去守护的。
魏成功
所以角色,才是最重要的,剧情只是材料。
如果你接受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花,翻拍也好,致敬也好,也就不那么重要。魏成功出场的时候,先是一个跪着的背影。彼时,他正跪在地上狂笑,其他一起跪在地上的人都早已经应声倒下,争取保持一个稍微舒服的姿势安分地等着收工、放饭,然后回到出租屋休息或者去赶下一个剧组的工作。
所有人,包括他们自己都知道他们现在进行的工作只是背景而已,不管是故事情节的背景还是主角的背景,也就是说,是你或者是他都没有什么差别。用一个现代词就是“气氛组”,观众不在乎,导演不在乎,副导演不在乎,摄像不在乎,连场工都不在乎,唯一在乎的剧务会塞给你一份盒饭然后提醒你去把戏服记得还回去。在就在这种情况下,魏成功很在乎,他在考虑如何在“死之前表达出对于死亡的蔑视、不屑和坦然赴死的嘲笑”。
看着魏成功表演和解释自己的各种死法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周星驰,这个桥段很明显就是致敬了星爷在《喜剧之王》里的表演。
你为什么不倒下去?只是“死”就可以了,很难理解吗,做不到吗?
魏成功的这种不合时宜的“坚持”和“在乎”于我们来说,是常识的反差,而反差带来的是喜剧。
德国剧作家斯提登·杜多夫说:“发现缺点,这是笑的根源,也是喜剧性的根源。”
缺点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所被培养的社会道德都告诉我们,即便我们观察到、发现了别人的缺点,我们也应该回避,我们需要“假装”公平地(往往没有办法做到公平,或歧视或同情)对待“缺点”,这样的处理我们被告知这是一种礼貌,是一种优良品德的表现。但实际上,我们在对“缺点”或歧视或同情的过程中,都获得了一种无声的优越感。而表现出这种优越感的,就是观察者的笑声;而集中呈现这种缺点被观察、被发现的过程的,就是喜剧。
当我们对着“缺点”笑过之后,被笑的无疑获得一种痛苦;而当笑过之后的我们再观察自己生活的时候,会同样观察到“缺点”形成的原因,观察到自己的“缺点”,当我们发现自己也拥有着和引我们发笑的别人同样的、类似的“缺点”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感受到另一种痛苦。而这痛苦,也是喜剧,它不只是让人发笑而已。就像陈佩斯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喜剧都有一个悲剧的内核。
把这个内核讲述得很清楚的,让我在大笑之后大哭的,是星爷周星驰,是卓别林。
戏中戏
就像很多并不看好这部电影的人评论中说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和以往开心麻花出品的电影一样,平庸,没有新意,迎合市场缺乏艺术追求。但如果我们就把它当作一部商业电影,再不济就把它当成一个超级加长版的小品,那它无疑是一个完成度相当高的作品了。所以,它选择格式化的结构、戏谑模仿的其他电影剧情,可以方便观众能够快速理解。就比如,魏成功在我们看着的电影里出演电影——经典的《一千零一夜》的戏中戏结构。
不过,《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个结构来叙事,而是通过魏成功在演出状态和现实生活状态的跳出跳入,把不属于电影的“现实生活”的部分也拉进电影叙事里来。这种,电影化了的现实,首先是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合乎情理但又非现实、非理性的夸张”,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周氏”无厘头戏剧风格;其次,会让我们获得一种“跨越”电影和现实生活的能力。
俗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说的应该就是这样的能力。我们在生活中,又如何能分得清楚自己是真正得过着人生,还是在人生中演着戏,只是扮演着想成为的角色;或者,是按照“拿到”的剧本在过程被安排的人生,就像金凯瑞的《楚门的世界》一样。也如庄子梦蝶,到底是庄子在梦里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它的梦里变成了庄子。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一个梦,还是我们在一个梦里尝试着在诠释一种或努力、或躺平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剧情上不是那么明显的硬伤,也没那么重要了。
和魏成功一样,我们每天的生活,努力扮演成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力不从心,努力微笑,强颜欢笑,被欺负被骗,也哭,也笑,也依然等待下一次机会,也依然继续生活。
我也看到有友友讨论说,一个黑帮的老大不可能看不出魏成功是假扮了卡尔。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一个天天混在片场的魏成功怎么会看不出米兰和导演弟弟是在骗他“演”这场戏。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对于魏成功来说,现实已经够惨淡了,如果能够生活在电影里,可能才是幸福的,就像他知道的,在生活里他已经没有办法做主角了,而电影或许可以给他这个机会。所以,他给角色写人物小传、他给角色在不同的场景搭配服装和道具、他把“父母”找来探班、他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拍戏、他把戏做足,在现实“清醒”之前尽可能的去拯救现实!
传说卓别林有一个特别著名的镜头:抽泣的背影。
据说看到这个背影的人,都会莫名感触,甚至会哭出声来,会觉得所见到一定是内心有巨大悲痛的人,所以才会抽泣成这个样子。但是镜头转过来的时候,你看到他其实是在拿着一个东西搅水。
致敬
这也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点,我觉得无可厚非。当我们在电影散场的时候,会在座位上等着电影片尾的彩蛋,会在散场后讨论里面悄悄藏着的小心思、小细节的时候,坦坦荡荡地把经典的桥段拿出来“模仿”一下,也不是什么恶意的行为。起码对于电影的宣传来说,是多了很多话题。所以,导演是懂话题,懂营销的。
我看的电影不多,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友友们还看到多少致敬,我们一起评论区里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