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第二回历来被认为是很重要的一回。其一是,他借冷子兴之口,把荣宁两府的人物及其关系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有人统计《红楼梦》一书涉及的人物近千人,这么多人物从何说起,如何交代清楚荣宁两府的人物关系,这并不是一个好处理的问题。对于小说来讲,从什么角度切入,从哪个角度去讲述故事决定着小说的成败。曹公通过一个跟荣宁两府有关系,又不是府里的人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讲,再合适不过了。冷子兴是贾府里面一个叫周瑞的管家的女婿。这样的一个人际关系让他对荣宁二府的情况很了解,但又不是荣宁二府里面的人,所以他能置身度外冷眼旁观。他把两府的人物关系捋出两条主线,把人物关系的大框架构建出来。后面还有人物出场,都能从这个大框架中找出关联人物,进而捋清人物在荣宁两府的位置。
冷子兴介绍人物是从宁荣两公说起,一代一代地介绍下来,简单地交代了贾家五代的情况。贾家人物关系的基本框架就出来了。后面出现的人物,基本都可以在这个框架里找到联系。因为是通过冷子兴来介绍人物,所以有些人物的信息给的并不详细。或者说,给出的人物信息很符合冷子兴这个人物的身份。比如,荣国公的名讳,冷子兴没提到。以冷子兴的身份,大约不知道,即使知道也不适合提,“荣国公”这一称呼足以。但在下一回,林黛玉进贾府,曹公道出荣国公的名讳。不是通过人物道出,也许哪个人物道出荣国公的名讳都是不合适的,所以由一块御赐的匾上面的字“书赐荣国公贾源”来道出荣国公的名字,非常巧妙。
这一章里面由冷子兴道出来的人物关系如下图:
重要的人物中,宝玉和黛玉都出场了,但对两个人的评价却是天差地别。从冷子兴介绍宝玉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宝玉是有些不屑的,跟贾政的态度一样,“将来酒色之徒耳”。贾雨村在这点上持着与冷子兴不同的态度。“错以”两字明确地点明贾雨村对于贾政评价的不认同。贾雨村暗喻假语村言,再结合“假做真时真亦假,真做假时假亦真”这一句,假语是真言,真言是假语。那是不是贾雨村的某些言论才是曹公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借着贾雨村之口,道出认识理解贾宝玉的方法,“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以及对宝玉的看法。曹公在这一章里面对宝玉是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先由冷子兴把宝玉贬得很低,再通过贾雨村把宝玉抬到一个很高的位置——并非一个普通人。
贾雨村把天下非普通人分成三类。第一类,“应运而生”的大仁者,比如,尧、舜、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召公、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第二类,“应劫而生”的大恶者,比如,蚩尤、公共、夏桀、商纣、秦始皇、王莽、桓温、安禄山、秦桧。第三类是,“正邪两赋”之人,或为“逸士高人”如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或为“情痴情种”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之、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或为“奇优名倡”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莺、王朝云。宝玉就是这第三类人。这第三类人,有才情,人生有独到之处,但不容易为世人所接受理解。除了宝玉,还有一个跟宝玉一样的公子——甑家的公子,如此把甑家也不着痕迹地带了出来。曹公总是不经意就把人物带出来,把事情交代清楚,自然得仿佛不是小说,这就难怪总有人把《红楼梦》当成曹家传记来考证。
关于宝玉,可以说篇幅很大,从甄宝玉,到提出正邪两赋,都是围绕着介绍宝玉而来。对于宝玉的评价也是褒贬皆有,通过不同人物的看法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说完宝玉,就说贾家的女子,介绍黛玉的笔墨稍微多一点。黛玉是贾雨村的学生,关于黛玉讲得仔细一点,是偶然也是必然。对于黛玉的评价,一开始就极高。有从细节来体现的。比如,年方五岁,每遇其母名讳必然避讳。也有间接夸的“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
宝黛钗三人,宝玉是一开始就褒贬评价同时出现,黛玉是宝钗出现之后,才有负面评价,宝钗似乎整本书都是正面评价。很好奇到底在曹公的心目中,对这三人的真正想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