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生日过去整整半年的这一天,我从一家工作了近四年的国企单位裸辞了。
没有立即投身于下一份工作的打算,甚至对未来想要做什么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我决定在未来的半年或是一年里,送给自己一个Gap Year(间隔年)。这对一个即将跨入30岁的单身女青年来说,周围的同事、朋友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觉得我简直太任性太不可理喻了。
1
回想大学毕业后的这几年,我一直在不同的新闻媒体工作,编辑、记者、舆情分析师……所待过的工作单位不下四家。最长的做了近四年,最短的仅刚满半年。对于此前都曾竭尽全力争取,对各项条件均比较满意的工作,每次的期待和热情总会在真正深入接触到这个行业后就消磨殆尽。
刚刚辞去的这份工作,似乎属于常人眼中标准的“好工作”。省内数一数二的重点新闻媒体、名副其实的行业领头羊、有真才实学的领导和同事、单纯的工作环境以及在二线省会城市还算不错的薪资待遇,甚至连所服务的客户都是省厅级单位的 “一把手”……
从自身来说,工作的这几年来,我从做好自己的事情到带领一个队伍把工作做好,一路上成长了许多,也收获了不少。只要愿意去争取,未来可能仍有上升的可能。我清楚的知道,这极有可能是我在目前的能力范围之内能够找到的最理想的工作。
但即使外界看来光鲜亮丽,却依旧掩饰不了这背后的焦虑和不安。由于所从事的行业目前正属于飞速发展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客户数量一直呈几何倍数增长。但现有的人力却远远满足不了随之而来的任务量的大幅度提升。
因此,当个人需要兼顾的事情越来越繁杂,就很难在一个领域深挖下去了。这令我感到极度的恐慌和不安。我发现自己开始按着套路去工作,每接到一个新任务,自以为熟练的工作经验带来的思维惯性让我习惯直接套用原来的工作模板去应对, 并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水平和能力。
长此以往,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做出的东西越来越表面,甚至还不如四年前刚入职时作出的工作报告更具有含金量。
虽然从外界来看,最终完成的成果并无差池,甚至依然会得到领导和客户的肯定,但工作中得到的成就感却日渐式微。即使深知自己现有的储备如此匮乏和贫瘠,却丧失了在这一领域继续前进的动力和热情。
另外,所处行业的性质决定,我们需要一年365天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手机24小时不允许关机,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不论是周末还是春节,都需要第一时间上线处理。节假日值班更是家常便饭,甚至经常24小时连轴转……职业要求让我养成了随时随地手机不离身(即使在洗澡时也需要把手机带进浴室)、每隔三五分钟必须看一遍手机消息的习惯,深怕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让工作出现任何纰漏。
长时间精神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这根紧绷的弦迟早有断的那一天。从今年年初开始,过去几年习以为常的脑力和身体的消耗给我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不仅脾气变得易燃易爆,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身体状况更是大不如前。我开始一遍一遍的重新思考,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如何才能做出改变?
2
做出辞职的决定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在这个尴尬的年纪可选择的机会已非常有限。选择放弃所处的行业也意味着放弃了这几年的积累,将来还要在体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前的情况下和刚毕业的95后同台竞争。
这一年来曾不断的问过自己:“如果继续坚持下去会如何呢?”可能在外界看来会生活的不错,工作虽然辛苦却比较稳定、有发展前景,在不乱花钱的前提下也可以维持在一个比较丰盈的生活水平。但是为了得到这些,却不得不牺牲掉大部分爱好和个人空间,让年复一年的繁重的工作挤占掉大量的生活空间,到头来工作也只会变成赚钱的手段而已。
舒国治说:“当你什么工作皆不想做,或人生每一桩事皆有极大的不情愿,在这时刻,你毋宁去流浪。去千山万水地熬时度日,耗空你的身心,粗粝你的知觉,直到你能自发地甘愿地回抵原先的枯燥岗位做你身前之事。”
我不希望自己再患得患失,不想继续在麻木的工作和生活中营营役役。我怕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以后会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彻底丧失了对生活的冲动,再也没有做出改变的热情和勇气。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向来都是会先想到最差的结果。先做好最坏的打算。于是,在做好了勇于面对未来也许会变得更糟的心理准备之后,我义无反顾的递交了辞职信。一直深信,始始终终,选择不难,是勇于面对难。
3
香港导演彭秀慧曾执导过一部名为《29+1》的女性电影,讲述的是即将跨入30岁的两个女子,不同的生活状态和不同的选择。豆瓣上针对这部电影的高赞点评是:“三十而立的“立”,说的不是性格独立不依靠别人、不是建立社会属性(事业、婚姻..)标签的堡垒、不是经济基础上的独立,而是成为一个不需依赖工作物质伴侣社交来证明/逃避与自己独处时的不知所措、清晰坦诚而完整的自己。”
《新世相》也曾发过一篇文章,讨论29岁女孩的焦虑和困境。文中提到,29岁的女孩,比之前的每一年都更有经验、更有底气,更张弛有度;更知道哪些只是噪音,哪些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你已经不再是空有梦想,你更知道怎么去把梦想实现。”
这些极具诱惑力的电影和文字看了一眼便怎么也忘不掉,也在潜移默化中点燃了心中的小小火苗。在这个内心曾无数次害怕面对的年纪到来之前,我终于可以挣脱世俗的价值观,不再为日常繁琐的工作所烦忧,尽可能的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去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尽兴而丰富的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我并不想急着去找寻下一份工作,而是想把“间隔年”作为送给自己迎接30岁的礼物。我想给自己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去沉淀,去尝试更多之前想做却没有机会去做的事情,接触更多可能性,找回更干净、纯粹的自己。
因为深知自己内心的贫瘠,希望在人生中这个来之不易的空档去尽可能去读更多有营养的书,看更多精彩的电影或演出,去陌生的地方,看未知的风景,再好好调整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也许明年最终还是要回到平凡的工作岗位,但多年以后回想今天,在还能折腾的年龄曾尽情的去拓宽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敢冒着风险去尝试一切的可能性,这一遭就不算白走。
“人生真的需要腾出一段无意义的时间去浪费,而这,正是这段时间的意义所在。”毕竟,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