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书中所得40
看了很多茨威格的小说后才看的这本书,才知道他还是一位出色的传记作家。除了这部《人类群星闪耀时》,还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的《三大师》。
《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名作,书中截取了14个足以决定人类历史走向的瞬间,如拿破仑由于麾下将领一念之差兵败滑铁卢,亨德尔一气呵成谱就神曲《弥赛亚》,君士坦丁堡在炮火中的陷落等,进行了艺术加工,完美地再现了那些令世界轨迹为之改变的事件。
在他笔下,那一个个抉择,一个个有如神助的灵感火花被无限的放大了。某个人,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拥有了撬动世界的力量。
人类的历史有如繁星遍布的夜空,无数个生命的光辉在苍穹之上温和、恒久地照耀着,一切仿佛从亘古起就不曾改变。诞生,成长,衰老,消亡,每颗星星都这样平淡地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但总有那么一些时刻,会有一些不甘寂寞的生命暴射出耀眼的光芒。当命运之神恶作剧般的把全世界的方向盘置于一个渺小的平凡人手中时,一些人牢牢地抓住了时间的脉搏。
一、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梗概
《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14个瞬间概括如下:
1、巴尔沃亚: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找庇护(不朽的逃亡者)
想必他翻过那座山的一刹那,就已经从历史的眼睛里望见了永恒。欧洲人,发现了地球上迄今未知的最后一片碧蓝而未知的海洋,太平洋。
1513年9月25日,富有冒险精神的西班牙巴尔沃亚随船到达南美洲,去开拓和寻找财富,他不仅挤走了整支队伍的主人,还赶走了新派来的总督。但是,被他赶走的船队主人却回到了西班牙,向西班牙宫廷举报了他的恶劣行为。为了避免西班牙宫廷的惩罚,他决定率先去寻找南美大陆的财富,以此来庇护自己的安全,在艰苦的旅途之中,他成为了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文明中的人类,并且他知晓了不远的国度中还有存有无限黄金。而就在此时,他的朋友皮萨罗为了抢夺功劳背叛了他,联合国王派下的新总督一起将其暗算。
2、穆罕默德二世的辉煌:拜占庭的陷落
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陷落,欧洲文明开始了新纪元。
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东罗马帝国最后的堡垒:君士坦丁堡,经过数次激战始终不见成效,此时这位天才皇帝想出一幕惊险之棋,将战船从陆地运送到拜占庭防守薄弱的靠海一隅,最终因为拜占庭疏忽的一座小门--凯尔卡门的发现,奥斯曼帝国毁灭了拜占庭这一人类文明的精华。
3、亨德尔:他的复活
1741年8月21日,落魄而江郎才尽的作曲家亨德尔突然在一首诗中找到灵感,才思在瞬间中迸发,写下了不朽之作《弥赛亚》,而他自己也因此得到了救赎。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FridericHandel),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1685年2月23日生于德国哈雷哈勒,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后在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爱世俗音乐,乃于1703年迁居汉堡——当时唯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1706年后,在汉堡威尔及伦敦两地进行创作,不久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
4、鲁热:一夜之间的天才
1792年4月25日,法国军队默默无闻的年轻上尉鲁热,受到斯特拉斯堡市长的邀请,为莱茵军创作一首战歌。有感于神召,1792年4月26日凌晨,《马赛曲》诞生了。此歌一出立即传遍全国大街小巷,激励着军人去战斗,去胜利,并流传至今。
而此歌的作者鲁热却无为人知,并且一生穷困潦倒,他只做了一夜的天才。
5、拿破仑:滑铁卢的一分钟
1815年6月18日,由于懦弱平庸的副将格鲁希尔固守成命,未能及时增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至此,拿破仑的时代结束了。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原名拿破仑·布宛纳,人称奇迹创造者。拿破仑·波拿巴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数学家。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4)(1815),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保护人,瑞士联邦仲裁者。曾经征服和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广大领土。
其实拿破仑并不算太矮,身高约1.7米,人们误认为拿破仑是矮子是因为当时人们错用英制尺寸去计算法制尺寸,法制尺寸比英制的尺寸要长。
6、歌德:玛丽恩巴德哀歌
1823年,74岁的歌德爱上了在玛丽恩巴德的房东阿玛尼·莱佐佛太太19岁的女儿乌尔丽克,求婚无果,黯然神伤。
1823年9月5日,歌德在离开玛丽恩巴德回家的路上,即从卡尔斯巴德到魏玛途中的马车厢里,抑制不住心中对少女的思念,悲不自胜,写下了晚年最著名的爱情诗篇《玛丽恩巴德悲歌》。这也是他告别激烈而炙热的爱的痛苦,进入平静祥和、勤奋写作暮年的序曲。从此歌德痛定思痛,踏入了另一个创作高潮,写出了《浮士德》等伟大著作。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结果歌德名列第7位。
7、苏特尔:黄金国的发现
1848年1月,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在自己的领地,即他的农庄里发现了黄金混合在泥沙之中,从而在如今的加利福尼亚,掀起了持续4年横扫世界的“淘金热”。殊不知也是其厄运的开始。
人们不再劳动而是拼命的淘金,世界各地也涌来了无数的淘金者,他们霸占了属于苏特尔的财产和土地,最终使苏特尔家破人亡。
8、陀思妥耶夫斯基:壮丽的瞬间
1849年11月16日,俄罗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与反对沙皇的政治活动被逮捕并处于死刑。在执行死刑之际一纸官文的到来改变的死亡的命运,死刑不再,改判服役和当兵。陀思妥耶夫斯基历经磨难而幸存和日后的军旅生涯给了其丰富的写作素材,刑场一幕,使其心理开始了深刻的变化,是其一生创作和思想的转折点。
9、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飞越大洋的一次通话
1858年7月28日,在美国实业家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立志要铺设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海底电报电缆,准备妥当后的首次铺设便遭遇失败,坚定的菲尔德终于在第三次铺设时成功,人人奉菲尔德为英雄。但好景不长,电缆的失灵又使愤怒的人们反过来炮轰抨击他。
时隔6年,决心不减的菲尔德再次尝试,终于在1866年取得了最终的成功—通过海底电缆从美洲向欧洲传来清晰的电报信号。
10、列夫·托尔斯泰:逃向苍天
1910年10月28日,列夫·托尔斯泰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1910年11月7日(阳历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未完成剧本《黑暗中的光明》之续尾。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信奉和平主义,主张以勿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并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使家庭关系恶化,死于出奔途中。其作品多达45卷。名著还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和若干短篇小说和评论。
11、列宁:封闭的列车
1917年4月9日,列宁在瑞士苏黎世火车站登上了过境德国开往俄国的列车,这列封闭的列车就像一枚炮弹,把革命的导师送回了祖国,打垮了一个帝国。
也改变了整个世界。
列宁(俄语: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俄语: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列宁是他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后的化名。
12、斯科特:南极争夺战
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
1912年1月18日,斯科特一行人终于抵达南极点。但是,在他们之前一个月,阿蒙森的队伍已经捷足先登。
失望的斯科特同其他4人在返回的途中不幸遇难。在他留下的笔记本中,记述了斯科特对国家的自豪和对家人的思念。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1868-1912),一位英国海军军官和极地探险家。1868年6月6日出生于英国德文波特,斯科特1881年加入英国海军,1891年升为上尉。1900年开始进行第一次到南极洲的探险,其目标是罗斯海。他发现并命名了爱德华七世半岛。1910年,斯科特从英国出发,重返南极,他这次的目标是要到达南地极。1912年1月18日,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但是,他的竞争对手罗阿尔德·阿蒙森抢先一个月到达那里,挪威国旗已经在那里飘扬。在返回南极洲边缘的路途上,他们遭遇极强的寒冷低温,5人先后遇难,其尸体连同日记在6个月后才被发现。今天位于南极地区的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以他和他的竞争者命名的。
13、西塞罗:生命的最后4年
古罗马的西塞罗捍卫共和,却在公元前43年12月7日被政敌安东尼的部下残忍杀害。
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年1月3日—前43年12月7日。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出身于古罗马Arpinum的奴隶主骑士家庭,以善于雄辩而成为罗马政治舞台的显要人物。从事过律师工作,后进入政界。开始时期倾向平民派,以后成为贵族派。公元前63年当选为执政官,在后三头政治联盟成立后被三头之一的政敌马克·安东尼(Marcus Antonius,公元前82年—前30年)派人杀害于Formia。
14、威尔逊:梦想与失败
美国总统威尔逊以保障人类永久和平为梦想,却惨遭失败。
威尔逊领导着美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却在失败中结束政治生涯。
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第28任总统。少年时代就醉心于政治,他曾获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博士学位,是美国“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总统,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他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之最杰出的6位总统之一,近代史上是具道德使命的政治家、“联合国”组织的启蒙者、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他首先承认了“中华民国”,在国际间提出:“尊重中国主权”的呼欲;他第一次提出了同西方列强崇尚的武力解决问题针锋相对的理想主义政治理念。他影响巨大,连他喜欢打的高尔夫球,后来都成了世界各国总统的仿效。
二、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境富有。
1942年2月22日,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后,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诗人,剧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代表作品包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异端的权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