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不仅是一种自然窑变的产物,其技术工艺也相当之高,不仅造型上的比例接近黄金比例,还有非常人性化的实用内涵。
例如建盏中的束口型茶盏就是根据斗茶的需要所做的针对性极强的设计。
这种器型是建窑独创,是指建盏口沿以下大概1厘米处的部位,有一道凹槽,凹槽不深,但可以明显看出。
1990年,在建阳水吉镇池中村大路后门山和源头坑窑址出土的建窑束口盏,口径一般在12.4-16.4cm之间,足径在4-7.6cm之间。
在芦花坪窑址出土的束口建盏中,有一种带有“指沟”的建盏,在盏沿下15-20mm处有从外向内的收缩槽沟,内壁相应的形成一道凸圈。
那么,这样一个特征对建盏来说到底有什么作用?
一、从制作工艺上来说
烧制建盏时温度通常在1300度以上,如果烧制的瓷器器型胎底厚,口沿较薄,那么该瓷器的口沿就容易在高温中变形失圆,极有可能与盛放瓷器的匣钵烧结在一块。
而古人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拉坯的时候,在建盏的口沿部分加上一圈较厚的箍,来达到降低烧制变形的概率,增强口沿的效果。
像这样的处理方法在唐代时期就有。
用手指拉出凹槽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提升了产品质量,使成品率得到提高。
如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多云:
装时手拿微重,
后日烧出即成坳口,
不复周正。
可见束口的解决办法为建盏带来的生产上的不少帮助。
二、从点茶与喝茶上来讲
蔡襄在自己所著的《茶录》中记载了点茶的步骤:
钞茶一钱匕,
先注汤调令极匀,
又添注入,
环回击拂,
汤上盏可四分则止。
这里描写的操作方式显然不能将茶汤注满到口沿的位置,要是茶汤注入过多,那么在环回击拂,搅拌茶汤的时候必然会将茶汤溅出盏外。
而束口处的凹槽在茶汤旋转流动的高点改变了茶汤的流向,有效防止了茶汤外溅,并且降低回流的速度。
因此,就可以说明建盏的这条“束口线”也有止溢的功能。
从下面这个视频里可以明显看出,水在接近注水线位置的时候,水流速度有明显的下降。
∨
与建盏为伍
香茗为伴
自有一种宁静淡泊
与世无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