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周末的聚会时,好多老乡都会和父亲下上几盘象棋,一群围观者里有我这个好奇的小脑袋。拱卒,架炮,跳马,出车,哈哈好有意思,就好像两军对阵,在方寸之地刀光剑影你来我往。大家只是围着看很少有人指点江山,原来这就叫做观棋不语。
看他们下的多了,我也心生向往。父亲在有空闲的时候,开始教我认识棋子,摆棋,认识棋盘。
首先,父亲给我讲中国象棋的起源。
相传在秦末,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在江西有两个读书人,常常在项羽和刘邦谁能夺得帝位的问题上争执不休。于是便在地下画图步阵,用石子、瓦片做兵和率,时常弄混。为了分清双方的兵力,他们请木匠将木头锯成一个个圆圆的棋子,用毛笔写上兵、马、车、炮、帅等字样,然后又对奕起来,但因走法不同,往往不欢而散。后来他们商量了一下,以步阵为式,画出一张棋盘,中间留出一个空地,后来成为楚河汉界。棋子也统一为五个兵卒、两个炮、两个车、两个相、一个帅。所以有了“楚河汉界”之争。以上为传说。
历史记载,中国象棋起源于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就对其形制以及玩乐方法作过专门记载:“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营并进,道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说,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当于骰子。
《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 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 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 》,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
然后介绍棋盘。
象棋的棋盘有九条平行的竖线和十条平行的横线相交而组成,其中共有九十个交叉点,棋子就摆在这些交叉点上。中间部分(棋盘的第五,第六两横线之间末画竖线的空白地带)称为 河界 。两端的中间(两端第四条到第六条竖线之间的正方形部位),以斜交叉线构成中文米字形方格的地方,叫作 九宫 (它恰好有九个交叉点)。棋盘可以用纸画,用木板画,古代还有石刻的棋盘等等,当然现在最方便的是塑料纸制作的棋盘,耐用而且携带方便。
再拿着红白棋子给我讲解。
象棋棋子共有三十二个,其中又分为红、黑两组(分别代表对垒的一方),每组共有十六个棋子(为了区别双方的棋子,不仅在颜色中有所区别,而且还会使用同音不同字的棋子),其中又各分为七种棋子,其名称和数目如下:
红棋子:帅一个,车、马、炮、相、士各两个,兵五个。
黑棋子:将一个,车、马、炮、象、士各两个,卒五个。
棋子制作材料比较多,古代有用象牙,玉石做的,属于帝王将相把玩的,一般木头质地比较多,当然也有好坏贵贱之分,什么金丝楠木的也比肩象牙的。现代塑料,有机玻璃等等的都有,毕竟有人下棋出子比较用力,所以也要考虑结实耐用,父亲说他就见过木棋子被拍裂的情形。
父亲用了几天给我介绍了棋子棋盘之后给我详细的讲了几天下棋的规则:
1.对局时,由执红棋的一方先走,双方轮流各走一着,直至分出胜、负、和,对局即终了。轮到走棋的一方,将某个棋子从一个交叉点走到另一个交叉点,或者吃掉对方的棋子而占领其交叉点,都算走了一着。双方各走一着,称为一个回合。
2.各种棋子的走法如下:
帅(将)每一着只许走一步,前进、后退、横走都可以,但不能走出“九宫”。将和帅不准在同一直线上直接对面,如一方已先占据,另一方必须回避。
士每一着只许沿“九宫”斜线走一步,可进可退。
相(象)不能越过“河界”,每一着斜走两步,可进可退,即俗称“相(象)走田字”。当田字中心有别的棋子时,俗称“塞(相)象眼”,则不许走过去。
马每着走一直(或一横)一斜,可进可退,即俗称“马走日字”。如果在要去的方向有别的棋子挡住。俗称“蹩马腿”,则不许走过去。
车每一着可以直进、直退、横走,不限步数。
炮在不吃子的时候,走法同车一样。
兵(卒)在没有过“河界”前,每着只许向前直走一步;过“河界”后,每着可向前直走或横走一步,但不能后退。
3.走一着棋时,如果己方棋子能够走到的位置有对方棋子存在,就可以把对方棋子吃掉而占领那个位置。只有炮吃子时必须隔一个棋子(无论是哪一方的)跳吃,即俗称“炮打隔子”。
除帅(将)外其他棋子都可以听任对方吃,或主动送吃。吃子的一方,必须立即把被吃掉的棋子从棋盘上拿走。
4.一方的棋子攻击对方的帅(将),并在下一着要把它吃掉,称为“照将”,或简称“将”。“照将”不必声明。
被“照将”的一方必须立即“应将”,即用自己的着法去化解被“将”的状态。
如果被“照将”而无法“应将”,就算被“将死”。
5.轮到走棋的一方,无子可走,就算被“困毙”。
总结走法口诀:马走日,象飞田,车走直路,炮翻山,老将不离九宫格。卒子过河不复还。
看了父亲和别人的几次对局后,父亲摆盘给我讲了几种基本开局招式。
1、当头炮(炮二平五)
这是象棋里的主流招法,直接威胁黑方中卒,刚猛直爽。“起炮在中宫,比诸局较雄”。黑方通常跳马保卒或还架中炮,发展成为顺炮、列炮、屏风马、反宫马、单提马等体系。也有进炮保卒或补士象的冷门应法,中炮的应法最多有十种。
2、飞相局(相三进五)
稳健型开局,先巩固阵地,再伺机反击。飞相局曾是胡荣华的镇山宝,杀败过许多弈林好手,他说“飞相十八应”,说明了应法之多。因为飞相没有对黑方构成任何直接威胁,所以除常见的左中炮、过宫炮、士角炮外,至少还有十几种可行的应法,甚至挺中卒都是不违棋理的。
3、仙人指路(兵七进一)
投石问路,既可为马开路,又可试探对方棋路,刚柔相济,意向莫测。应对仙人指路最凶悍的莫过于炮2平3卒底炮,平地一声雷。另外,飞象、左中炮、对兵局、过宫炮、起马等等也屡见不鲜,最有趣的是卒3进1弃卒抢三先,俗称“瞎眼狗”。
4、起马局(马二进三)
一匹正马是迟早要跳的,开盘就跃出,何乐而不为?起马局红方总比黑方快半拍,以后还可多得两兵终获胜。一步卒7进1制马就很有针对性,其它还有许多应法当然也未尝不可。
5、过宫炮(炮二平六)
流行弈法,有利于上马出车,迅速开动主力,结构良好,攻守咸宜。黑方有飞象、还中炮、挺卒、进马、提横车等多种应法。过宫炮古已有之,数百年不断演绎着新的传奇。
当然象棋博大精深,易学难精,在和父亲待的几个月里,我基本学会了下象棋,也成为我人生中的一大爱好!
未完待续……
无戒21天挑战营第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