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职司乘田
此幅职司乘田图,乃周景王十四年,鲁昭公十一年,西元前五三一年,孔子21岁时改任乘田吏。此项职务是主管苑囿雏牧,也就是在牧园内放牧牲畜吃草,畜养牛羊牲畜,使牛羊繁殖众多并茁壮。孔子曾做过委吏,就是仓库的管理员,做事公正,表现出色,此时被派去整顿畜牧业。古代国家最重视农业与畜牧业,乘田吏是帮助国家管理及畜养牛马羊等牲畜,使其肥壮与繁衍不断,也是协助国力强盛的重要工作,职位虽然并不崇高,可是孔子不计较职位的高低,尽心尽力地做好本分工作。画中右侧树下站着一位气宇轩昂,双手背在腰后的年轻人,就是孔子。他两眼专注地望着远方,似乎正在关注所饲养的牛羊状况,身旁有童子随侍在后,前方的牧童正赶着牛吃草。牛只与牧童回头望着孔子,好像是感激他的关怀与照顾,显现出一副祥和温馨、真情流露的自然情景。
第六、学琴师襄
此幅学琴师襄图,乃周景王22年,鲁昭公19年,西元前523年,孔子29岁,向师襄学琴,十日中不更换新曲。他在不断的演练中,细心体味推求曲子的节度、志趣以及作曲者的形象、为人,终而悟出“非文王,谁能为此也”。使师襄子惊叹圣人的智慧,而告诉他说,此曲确为《文王操》。画中左边中央坐在席上,老成持重,额头宽阔,拱手回礼者就是孔子。座前几上摆着古琴,想必是刚弹完精彩绝伦的文王操,惊动了乐师师襄子起身上前作礼赞叹,前方行拱手跪礼的长者就是乐师师襄。孔子身后屏风上的高山流水,表征琴音;左边的苍松,代表孔子的君子志节;杏树,表征孔子得到乐曲的传承。右上方松树下站着两位童子,正在窃窃私语,想必是思襄子的意外之举,出乎他们的预料而感到讶异,孔子的右边席上坐着三位来宾,见到这一幕,也都不约而同地拱手称赞。持剑站在一旁的童子,也目不转睛的注视这历史的一刻。文王操的全名是《文王受命琴操》,操是曲名,就是文王以有德的君子承受天命,成为一统天下的君王。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孔子最赞叹、敬佩与学习的圣者。这首文王操,孔子不但弹出文王的情操与气度,更让我们见识到孔子好学不倦的精神,值得大众效法与宣扬。
第七、问礼老聃
此幅问礼老聃图,乃周敬王三年,鲁昭公25年。西元前517年,孔子年35岁,由弟子南宫敬叔陪同,至周朝首府洛邑拜见老聃问礼。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档案局局长,执掌周朝的典章制度以及文籍的收藏,因此知礼。孔子特此向他请教。画中右方三棵苍劲的古松下,坐着白发长须的长者,就是老子,手中捧着经书,表征通达古籍与典章制度,坐席上摆满礼器,表征通达于礼。老子后面站着童子,表征老子的学道是令人返璞归真。童子手持的木杖系着葫芦,表征学道之人乃悬壶济世。画中拱手持剑,跪于席上向老子请教者就是孔子。在孔子右后方,头戴官帽,行拱手跪地礼者,即是同行弟子南宫敬叔。由于从山东曲阜至周都洛邑路途遥远,鲁昭公特使一车两马及一仆人以助其行。两位圣者相见,不仅是历史大事,更是千古美谈。孔子的理想与重点在入世,而老子之道则重在出世。画家将两人的会面安排在松林之中,古松之下,营造出不凡的意境,令人钦羡,留给世人无限的遐思。
第八、访乐苌弘
此幅访乐苌弘图,乃周敬王三年,鲁昭公25年。西元前517年,孔子35岁,到东都洛邑向老子问礼,并向乐师苌弘学乐理。苌弘赞叹孔子有圣人的仪表,言必称先王,谦虚好礼,博闻强记。孔子说,我怎么敢当呢?我只不过是个爱好礼乐的人。图中坐于左边席上的年轻者为苌弘,后有二童子相视而立,一人手握竹简,一捧古琴,表征苌弘乐师的地位,并且通达古籍,能知礼乐治国之要。右边佩玉跪席请教者,即是孔子。屏风上画的是飞鸟翱翔于水滨之上,表征苌弘的意境开阔、灵动,且善知吉凶祸福,为人深不可测,如屏风中的鸟一样,飞过不留痕迹。左上方松林间的马车,为鲁昭公赐与孔子到周朝求学之用。祥云环绕于松林之间,代表善知识聚会的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