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一个朋友抱怨一个微信的共同好友。“你看他一天到晚都在发朋友圈,我的朋友圈都快被他霸屏了。”他冷不丁来了一句:“那是因为你好友加少了。”我刚想反驳几句,但回过头仔想想,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在如今这个社交泛滥,微信好友数动辄上千的时代,我的好友却是不过百。可惜的是,就在这仅有的几十个好友中,能够时常说说话的,却更是寥寥无几。而大多数人,不过是静静地躺在通讯列表,充个人数;又或者,发个朋友圈后象征性地留下一个赞,也算是仁至义尽。
是的,我朋友很少,我害怕孤独;但是,我更害怕,被人一眼就看穿我的孤独。
反观之,现代人的孤独,不仅仅是盯着对话框却没有消息弹出来,而是即便如此,依然要装出“我并不孤独”的假象。有多少人,打开微信,却没有新消息的提醒;又有多少人,忙着敲击键盘,假装回着消息。
孤独,是一个人的常态。而对于孤独本身,我们并非喜欢,或许仅仅是单纯地需要它。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孤身一人的状态,只是因为一个人能够静下心来,有利于思考一些问题。也就是说:孤独本身不是目的,孤独产生的效应才是目的。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在有陪伴的条件下,一个人依然能达到同样的目的。那么这样一来,还会有人主动选择孤独吗? 我想不见得。只不过现实是: 这里的“陪伴”是假想的,现实中也许并不存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孤独的必要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选择的。
这样说来,似乎没有理由去畏惧,或者逃避它。毕竟,你避,或者不避,它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也许,有一种孤独:是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孤独。尽管“受害者有罪论”纯属无稽之谈,但面对一个孤僻者,我们还是会下意识揣测,是不是他自身有什么问题,随后便对他敬而远之。而一旦形成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孤单的人只会愈发孤单;而我们大多数人,假装着“并不孤独”,只是因为害怕被孤立。
“孤”是一种状态,而“独”是一种心态。有人天各一方,却有“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孤”而不“独”;亦有人只剩“同床异梦”的悲凉,“独”而不“孤”。
有时候,和闺蜜冷战时,便会思忖着,是不是人本质就是应该孤独?似乎这样才能将发生的一切合理化,与此同时,也可以为自身开脱。而等到最终两人开诚布公的将误会解开时,也会有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感。最终,陪在我身边,一起哭一起笑的,还是你。当然,那些离开了却再没回来的,也就永远地离开了……
人,终归是以自我为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总有些时刻,只能独自面对,没有人会一直伴你左右。那当你们都不在,而我又孤独时,只好假装在自己聊天了。就像现在,一个人默默对着屏幕打字,似乎这样,就能收到回复一样……
什么?自欺欺人?那就自欺一会好了。。。
更多优质文章,敬请关注公众号:晴语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