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的故事历史书中早有提及,诸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之类的故事大略知道,但鲜少思考其中的来龙去脉、后续影响。偶得《异域和亲悲喜路》一书,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描述了自西汉到唐朝这段时间的和亲故事,让我们随着文字的流动,重新沿着历史的车轮,近距离观察这段和亲的过程。
西汉和亲
楚汉相争最终刘邦胜利,建立西汉,国力由于多年战乱十分贫瘠,恰逢北方的匈奴国力强盛,因此处于敌强我弱之势,不得已开创性地采取了和亲策略,指望拉拢对方减少武力侵袭,获得和平发展机会,此类策略持续了中国千年历史。
到了汉武帝时期,大汉国力终于鼎盛,开始反击匈奴,恰逢名将辈出,合纵连横西域小国,拉拢分化匈奴内部大汗,阴谋阳谋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匈奴败去,大汉立威。
北朝和亲
随着东汉王莽篡位、国力衰弱,晋取而代之,随后南北朝,北魏进而东魏、西魏,纷纷与北方崛起的柔然和亲,你挣我夺,弱肉强食的规则永恒不变。
大唐和亲
随着隋主杨坚获得大权,之后又被唐王李渊赶下台,中国迎来大唐时代。但是初期一来国家尚未完全统一,二来自身实力偏弱,所以此时对北方崛起的突厥采取守势,也推行和亲策略。等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形势发生转变,国家基本统一,生产力获得提升,李世民开始转守为攻。恰逢突厥内乱,唐朝采取拉拢、分化、打击、联合等各种手段,不到三年就逆转大势,从低头和亲,到对方反过来保护,和亲的故事达到巅峰。
思维变迁
上述这部和亲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国力兴衰的历史。
国力兴旺靠什么?首先是内部团结,其次是发展生产力。无论是汉唐,还是匈奴突厥,一旦内部发生变乱,削弱自身实力,往往和亲的主动权就开始倾斜到对方。
我们清楚地看到,在战争、和亲、和平的不断演变过程中,古人的各种思维策略变化万千,令我等今人也叹为观止。由此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的思维及思维方式有进步吗?思维靠什么进步?人类为什么不断重复犯错!?比如中国的朝代更替不就是这样吗?中国人陷入了哪些思维怪圈?
最后附录《丝瓷之路系列图书》目录,供有兴趣的人士进一步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