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夏
“在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一个人和一个人可能有家庭条件的区别,但孩子本身的差别并不明显。可一旦长大,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会有多大的差别呀,有的甚至是天壤之别。”
这是出自《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话。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心中就有些许触动。在这个常常听人提起“阶级固化”这一沉重话题的今天,心中对这句话的解读便也更加深刻些。
一直以来,我依然认为,先天拥有高智商、高情商、高逆商的人总在少数。从智商这个角度上看,大多数人并没有显著的差别。但是,社会精英或是中产阶级出身的孩子为什么长大后继续扮演着曾经父母在社会中的角色,而底层人民出身的孩子却很难崭露头角呢?我想,这背后的原因不是“阶层固化”可以一言以蔽之的。
阶层固化只是一种表象,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那么,在阶级固化背后操纵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路遥笔下的孙少平。农民出身,家里条件不好,在学校只能吃最低档次的黑面馍,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读书和思考。从书中,他接触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深邃。是的,他不再是一只井底之蛙,他更不愿把视野局限在双水村这个小地方。既然有一个崭新的世界在召唤着他,为何不出去拼一拼、闯一闯呢?在任教结束之后,孙少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去城市谋生,之后的他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名正言顺地加入了工人编制。
孙少平不断接受新思想,开阔新视野,拥有了较好的知识触感,他不是“读书无用论”的信奉者,这一点使得他与那些在“读书无用论”思想熏陶下的农民子弟不同。
在给即将上大学的妹妹的信中,他写道:“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孙少平跨越了农民阶级局限的世界观。他并不排斥自己的出身,反而还感谢它给予了自己向上爬的动力。他诚实地面对自身的狭隘,努力将自己从思想的牢笼里挣脱出来。他像是一匹脱了缰绳的野马,奔向了更广阔的草原。
孙少平无疑是跨越阶层的成功者。
尼采在谈教育时,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世上本无教育者。作为一个思考者,只应该说自我教育。”不懂得自我教育的人,多数为“穷人思维”的人。
我想,孙少平的成功就在于他摆脱了“穷人思维”。
何谓“穷人思维”?放在孙少平身上应该指的是懂得自我教育。但在不同的情境下,它仍然拥有更加广阔的内涵。
单纯说理论太空洞,我们不妨以《人民的名义》中赵德汉为例。
电视剧中的赵德汉也是农民出身,自小生活在缺钱的环境下,所以他对钱尤其敏感。印象最深的就是剧中他眉头蹙起,语气深沉地说:“穷怕了”。即使踏入社会的他也有个一官半职,突破了曾经的农民阶级,但是正是“穷人思维”作祟,让他形成了“以攒钱为乐,以花钱为耻”的扭曲心态。赵德汉不懂得花钱,因此无法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只有看着钱越积越多的时候才感觉心安,这是典型的守财奴形象,也是非常狭隘的“穷人思维”。
拥有“富人思想”的人难道不喜欢多积累点财富吗?不,他们喜欢,但是他们则会选择将正当途径获得的钱财进行投资,将其价值最大化,或者进行物质消费。
富人思维的人想的是对策,穷人思维的人就是干坐着,守着钱就觉得心底里踏实。
固化的“穷人思维”是人向上攀登的累赘,背负的时间越久,你便更加乏力,渐渐地限制了你的脚步,无形中为你前进的双脚加上了一副镣铐。
当今社会,为什么阶级固化愈发严重,固化的思维是其主要原因,但也不是唯一原因。
农村地区相较于城市,教育资源匮乏。我们明白,教育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匮乏的教育使得农民子弟缺乏知识触感,抬起头,看到的还是和从前一样的天空。
因此,“孙少平”变得愈来愈少成为了必然。
当然,我仍想说,占据资源优势的阶层,只不过是获得了更优先或更多的机会而已。即便没有获得优越的资源,也请你不要过多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更不能将责任一味归咎于阶级固化,因为人生仍由我们掌权。
相比于阶级固化,思维的固化才最可怕。阶级固化还有可能打破,思维固化就再无出头的可能性了。
趁思维还没有固化,勇敢地挑战你的阶级跨越吧!
*作者:知夏,写作初级者。将读书奉为信仰,热爱生活的少女一枚。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无需借谁光
*图片来自花瓣网,文章均系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分享至微信,朋友圈,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