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早在我的学生时代,就在历史课本中习得它的历史悠久与战略重要。
这处商贾云集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几百年的历史变迁里,经历马六甲王朝、暹罗入侵、明朝干涉、成为殖民地、日据时期……最终形成了今天特有多种族多元文化,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然则,马六甲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安详和静谧。抵达马六甲的那日下午,艳阳高照,街上的行人不多,古城好似午后的慵懒的妇人,恨不得躲进骑楼的游廊之下,软软地躺在摇椅上悠闲地扇风乘凉。马六甲河缓缓穿城而过,静悄悄地,仿佛不愿惊扰即将陷入浅浅午梦的这座古城……
投宿于鸡场街一处民宿。是一座带有浓浓的南洋殖民地风格的旧式骑楼。外围墙体是砖瓦结构,内里隔间却是木质的。一楼的木质天花板,在二楼上的住客走路时发出吱吱声;木质的古旧楼梯,窄小逼仄,且非常陡,必须在上楼去的时候以攀爬的姿势手脚并用。
翻看文献,骑楼的历史似乎不长不短。18世纪下半叶,来到印度南部的英国人对当地炎热气候极不适应。于是,他们在住宅前加了一个外廊以遮强光,造成较为凉爽的环境,很快被当地人效仿。
这种建筑随着英国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传入香港、广州,然后再北上到厦门及西入广西。由此可见,骑楼建筑是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
在二楼的客房午睡醒来,走到屋外晒台,看见藤蔓植物爬满架子,晒台上晾着朴素的家常便服,背后是斑驳的墙体,和古旧的房屋……这一切一切,都浸渍在晶莹剔透的香槟色阳光里。那一瞬间,我以为我穿越回自己的家乡——中国广西的一座海滨小城。
鸡场街附近,有许多的会馆:琼州会馆、永春会馆、潮州会馆、雷州会馆、福建会馆……走进任何一间会馆,都可触摸到一馆丰厚的移民史,一馆绵延不绝的故乡情思。
多元文化城市马六甲,最著名的当地风味是华人做的鸡饭粒。尤其是位于马六甲河金声桥下的中华茶室,和跟它只隔一条小路的和记鸡饭团,名气特别大。两家店都早晨开门中午关门,中间去看看,无论什么时候都有长长的人龙。
“早起的的鸟儿有虫吃”这话放在马六甲,就得变成早起的人儿有鸡吃。以中华茶室为例,有朋友早晨八点差一刻,铺子还没开门之前,就去排队,已经有好几十个人在排队了。铺子开始营业后,还要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能吃上。稍迟一点去,就未必能吃得上了。
他们卖的鸡也只有一种白切鸡而已。所以,一般游客坐下以后,也不必多考虑,告诉了伙计几个人,就自动送来几人份的鸡饭了。不过如果对于白切鸡有特别口味嗜好的食客,也可以特别点特定部位,比如鸡腿饭、鸡胸饭、鸡尾饭、半只鸡、一只鸡等等。还有蔬菜可选,来来去去就是芽菜(豆芽)、油菜两种。
南洋各地都有海南鸡饭,马六甲式的特点是把鸡汤里煮熟的米饭弄成乒乓球大小的球形饭粒。通常标准套餐是在每个人的盘上放五个。但是也可根据个人食量选择饭粒数量。白白的鸡饭粒,乍看之下以为是鱼丸,咬下去却是柔软而不松散,油香浓郁却不腻味,外温内热却不烫舌,配合凉凉的鸡肉吃起来,在这暑期高涨的热带地区,一切都恰到好处。
原创作品
2013月9月30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并非关于吃的一切】
微信搜索:chilechilechile (谐音:吃了吃了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