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波东钱湖环湖南路往东,在韩岭村口右转215省道,继续前行,看到“城杨“路标时,右转进山,在山谷间蜿蜒前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个村庄,就是宁波东钱湖镇的城杨村。
城杨村,依山临水,令人豁然开朗,如入世外之境。
村口的一座拱形水泥桥梁,桥名永安桥,横跨亭溪之上,孑然独立,平添风景。
江南水乡,桥梁众多,同名“永安桥”者,不可胜数,但此永安桥,却大有来头。
桥头有亭,亭墙有碑,碑文记录了永安桥的建造过程,竟然是当年上海滩风云人物杜月笙、陈世昌、金廷荪(也有写作金延荪)等人,捐款修建而成。
尤其是杜月笙,当年在上海滩呼风唤雨,人尽皆知。
响当当的上海滩风云人物,为什么帮助宁波的一个小山村建桥呢?
碑文中是否可以找到线索?
建造永安桥的发起人名叫任水阳,碑文就是其撰写。
碑文是繁体字,且无标点,复录如下:
盖闻建设之道,首重路政,而路政之设,则尤端赖桥梁,是故商贾行旅舟楫往来,莫不赖之以趋。
本乡之永安桥,由来久矣,不图于上年水患被水沖刷,竟致片石无存,乡人虽迭议兴筑,但以工巨费大,筹募非易,于是遂以中辍。
阳鉴于是桥为行人要道,岂可久任倾圯,则行道者纡廻曲折,多烦跋涉,乃延工程师来乡估勘,全桥筑以钢骨水坭,总计七丈横,亦一丈有二计,费银四千八百有奇。
阳虽竭努力,恐难致胜,幸爰就沪上诸友,则动善举,广为劝募,巨款立集。
事乃厥成,更将距此三里之凌云桥,就原有桥基,加铺钢条,实以水坭,经此修筑,其坚固当较前倍蓰,两桥工竣,再就永安桥畔之土地祠,加以修葺,增设石櫈、茶亭,以利行人,并于祠旁立碑,以资纪念,而垂永久。
阳虽不才,愿与吾乡人共勉焉,是为志。
发起人:任水阳,谨跋并志。
陈世昌君,本县梅墟人,金廷荪君,本县城内人,杜月笙君,江苏上海浦东人,马祥生君,江苏常州人,同乐助洋四仟六伯元。
余外洋是任水阳君乐助,本县南乡大榖桥人。
中华民国十九年八月吉立。
从碑文可知,永安桥建于1930年,距今九十年,此前的桥在1929年的洪水中被冲毁。
被冲毁的桥建于1924年,也是筹款建成,但是只经历了六年就被冲毁。
重建永安桥,时人打算采用钢筋水泥,但耗资巨大。
发起人任水阳,于是求助上海友人,杜月笙、陈世昌、金廷荪、马祥生四人助洋4600元,余款由任水阳捐助。
发起人任水阳,南乡大榖桥人,也就是现在的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任新村的多谷自然村。
那么,与城杨村相距甚远的任水阳,为什么在城杨村发起捐建永安桥呢?
任水阳与城杨村,一定有缘由。
任水阳又为什么能得到上海滩风云人物的支持呢?
任水阳当年在上海滩,一定也有非凡的风云岁月。
问村人,皆不知晓,何人能解迷?
桥头的凉亭,永安桥建成之时,亭也竣工,由土地祠改建而成,碑立亭旁。
2015年6月,“灿鸿”台风,溪堤被洪水冲毁坍塌,亭柱掉落,两块纪事碑跌入溪中。
当年8月,启动修复重建凉亭,将碑砌入墙内,以保永固。
城杨村,穿村而过的溪流,发源于亭溪岭一带,因此而名亭溪。
村庄依山临水,山岙之中,四面环山,实为世外隐居之地。
村庄的介绍中说,城杨村后的白云山,唐末乐安侯隐居于此。
那么,乐安侯,何许人也?为何要隐居于此呢?
我在黄宗羲编撰的《四明山志》中找到了答案。
黄宗羲一生著述非常之多,并且对四明山情有独钟,经常游历于山中,形成了一部方志体著述《四明山志》,这也是宁波历史上有关四明山这一浙东名山的唯一专志。
黄宗羲在《四明山志》中记载说:白云山,“唐僧献云居于是山,恒有白云覆于屋上,因以名山。有乐安侯墓,五代之孙郃也,唐末为左拾遗,朱温篡位,著《春秋无贤人论》,归隐此山。”
唐代僧人献云,(献字还有一个“山”字旁,现在电脑和手机都打不出来),居此山,常有白云覆屋,因此而名白云山。
乐安侯孙郃,浙江仙居人,唐末官至左拾遗。
左拾遗这个官职,主要作用是捡起决策和执行中的失误之处,隶属谏诤机构,著名诗人杜甫也曾当过左拾遗的官职。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历史进入五代时期,孙郃不愿随后梁朱温,因此隐居白云山。
孙郃委派陈氏人家居住于白云山下,以便孙郃终老之后为其守墓,所居山岙因名陈家岙。
岁月变迁,后来杨姓人氏也迁居至此,并且繁衍迅速,杨姓人口占全村人口的一半以上,因此两姓中和,改名为“城杨”村。
可是,陈、杨两姓,为什么不叫“陈杨”村呢?
为什么写作“城杨”村呢?
城杨,有历史,有故事,有风景,也有待解之迷。
欢迎朋友们留言,共解城杨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