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毕业时候大家互相写的信,挺想念大家的,于是乎就萌生了各种逛大家的朋友圈的想法,想看看大家最近都还好吗,看看毕业以后大家的生活,只是这种想法,在我连续打开好几个朋友的朋友圈后,都显示朋友仅三天可见之后,就彻底破灭了。
我不知道微信推出这一功能的时候,是出于一个怎样的想法,朋友仅三天可见,印象中,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看到对方十天的动态吧。
以前有人问我,这个时代,我们的圈子到底是越来越大了,还是越来越小了,我其实也一度思考这个问题,虽然我们相隔千里,可是靠着网络,我们依旧可以很快的联系上对方,我们可以畅游在网络世界里,同时和很多朋友聊天,交流。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成了低头族,我们开始沉浸并享受,有手机陪伴的日子,但是却没有发现,我们身边的朋友似乎只剩下手机了。
有人很喜剧的把手机比作自己的对象。其实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变得越来越孤单,越来越迷茫,也越来越虚伪,我们不想要别人发现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迷茫,想要隐藏,却也很怕没有存在感,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正好给了许多人这样一个工具,既能隐藏自己,也不至于被大家忽视。
这几年,很流行一个词,叫做,“求关注”,就像我之前每一次发朋友圈的时候,都会各种选图,修图,好不容易凑够九张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图片,然后又是各种编辑文字,以至于,经常是删了发,发了删,好不容易发出去一条朋友圈,又总会每过几分钟就看下手机,看看有没有人给自己点赞,有没有人给评论,渐渐的我才发现,基本上发圈越频繁,越没有人会想起你,评论和点赞也越少,所以渐渐的我也不那么爱发朋友圈了。
担心自己总是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担心自己会让人感到厌烦,我其实也把自己的朋友圈设置过仅三天可见,就是想要保有一丝神秘感吧。
毕业之际,找工作屡屡失败,一直苦思冥想,也找不到原因,最后决定继续读研。之后因为机缘巧合,有幸和一次面试的面试官成为朋友,也是在我读研之后,她来桂林旅游,知道我也在这里,我们见了面,一起聊了聊最近的生活,相互寒暄,她说,最近看了我的朋友圈,发现我越来越阳光了,我点头笑笑。
她走的时候问我,“你知道当初张总为什么没有录用你吗?”
我摇摇头。
她说“其实你的各项成绩都很好,张总也一直很欣赏你,你还记不记得张总加了你微信”
我感到有些迷惑。
“他翻看你朋友圈的时候,发现是仅三天可见”
“这……”我感到很不解,我其实是想说,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吧。
“其实张总是觉得你太过自卑,不适合公司”
我送她去火车站回来的路上,耳边一直回荡着那句话,现在的我才慢慢明白,朋友圈的英文是“moment”,就是让人们记录下那一刻最感动,最欣喜,最美好,最深刻的东西,而那些点滴的东西,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困顿悲伤,还是喜悦进步,那都是成长,如果连面对自己的勇气都没有,如果连给朋友亲人展现一个真实的自己的勇气都没有,那又有谁会指望你成为一个可以让人信赖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