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会激发我们做出有怜悯心的利他行为;
同情是一种情绪,是共享他人的恐惧、悲痛、愤怒或喜悦的一种被动体验。
同情意味着跟别人一起感受痛苦或体验情绪;
共情则是到他人的内心里去感受痛苦或体验情绪。
虽然从字面上看,二者差异不大,但是它们的差异实质上像把油和水进行混合与把水和牛奶进行混合之间的区别一样明显。
同情像是油和水的混合,它们有接触和相互作用,但一直都维持着各自的性状——相当于两个人在一起,各有各的体验。
而共情像是水和牛奶的混合,能使得每个人都变成了对方,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两个人都处于共享着的同一种体验中。
共情式倾听总是以对方为中心,其目的是要让对方感觉到他这个人被理解了。这意味着要从普遍现象中看到独特性,要从麻木变得敏锐,从常见中看到罕见,从陈旧中看到新奇,从平常中看到非凡,从熟悉中看到陌生。
同情总是回到过去,是表达出基于常规经验而理解到的一种大概的感受;共情则是关注于当下,关注于现在这个具体的时刻所发生的事情。
同情式倾听会破坏关系。当人们正遭受痛苦或困扰时,他们最深切的渴望是被当作特例而不是常规现象来被理解。
如果一个父母跟他十几岁的孩子说:“我也曾经年轻过,宝贝儿,我完全知道你的感受”。这句话对这个痛苦中的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因为他是希望能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被看到、被听到,而不是跟这世上出现过的所有同龄孩子一样,都被归到一起来考虑。
同情让我们可以不用走进他人的生活就可以跟他们一起感受痛苦。
“我真为科索沃的人民感到难过”,就是基于对国际事件的一般理解而给出的一种同情式表达。
当朋友们跟我们说他们在异性伴侣那里遭受的挫败、他们对进入50岁的恐惧、他们面对年迈的父母时情绪的起起落落时,我们会跟他们说“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处境”或“我完全明白你的感受”。
如果你心怀共情,你就会知道“你不是他,你也不可能马上就知道他的感受”。
共情,意味着你的内心装着的全是理解。共情,意味着你要去全神贯注地倾听、理解、融合,然后才能分享他人的内心和灵魂,哪怕只有短暂的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