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些关于小孩子恶作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错误。
五岁孩子把2岁女孩送进了电梯独自走上顶楼坠亡。火锅店里,孩子抢要隔壁桌女孩手机不成,往火锅吐口水,之后又将火锅汤泼向女孩的脸导致半边脸毁容。
小孩子顽皮也是常有的,大人往往觉得小事一桩不必太在意,让孩子说声对不起就好了。可是这个对不起的含义很多孩子并不理解,反而成了他们故意捣蛋后最好的脱身词。
好友文文妈妈跟我倾诉了育儿的苦恼。
文文每次犯错后,妈妈都会要求文文道歉,文文会在大人的示范下说:“对不起,我下次不会了“。比如摔碎了东西,动手打了小朋友,在家发脾气打翻饭菜等等,这些都会让文文道歉。道歉之后就不再批评她,家里人收拾收拾。小孩子嘛,家里人也没有多在意。
可是文文妈最近发现,对不起这三个字成了文文捣乱的庇护伞。好像无论做什么,只要道歉就可以了。看到小朋友的玩具抢过来玩了再说,家长如果批评就赶紧道歉,下次继续。
在家里生气的时候会对爷爷奶奶动手,有时候会故意把玩具丢得到处都是,一批评就赶紧道歉。而且还要鼓励,比如我道歉了啊,我要吃饼干,我道歉了啊,你就要给我玩。
文文妈觉得很苦恼,孩子本身没有意识到错在哪里,只是象征性的道歉,这不是她想要的礼貌,也很担心孩子对行为的控制。
我想文文妈妈的苦恼也是很多孩子家长的苦恼。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都是认真的教育的,希望孩子有教养,知错能认错、能改错;有责任有担当。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就会走形式变成文文妈妈这样的,认错成了孩子逃避惩罚的借口。可是家长们也苦恼,那要怎么做呢?如果讲道理孩子不听,摆事实不懂,总不至于暴打一顿让孩子害怕?孩子怕也未必就认识到事情本身的对错,只是在下次犯错前会想办法让大人不知道。
正面管教里面有一个工具,自然后果:孩子通过体验选择的自然后果来发展适应性和能力。
通俗的理解就是孩子犯了错误,就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以此来促进改正孩子的行为。
那是不是就是不穿衣服就随便冻着,不好好吃饭饿了死活不给吃的。不好意思,这些我也做不到,我是亲妈。施行“自然后果”有几个注意要点。
1.挑选合适的事情让孩子逐步学会承担后果
不是说自然后果就是不加约束,让任孩子随意行事等天收。而是针对比较小一点的儿童在生活习惯上让孩子体验。
2.避免说教。
别说孩子了,即使是我自己听到那句“早就告诉过你了,你要怎么怎么的”我都会很烦,脑子里蹭的就会冒出“我愿意,关你屁事”。这种火上浇油的话,如果可以就戒了吧,说谁都不乐意,包括孩子。
3.表达同理心,适度与孩子共情
跟孩子共情我觉得需要练习,不是每次都能猜对孩子的想法,但是还是要多去揣摩。我记得有次我娃头撞到墙上了,孩子爸怕娃哭,赶紧冲过去表情非常浮夸的说好疼啊你肯定特别特别疼啊都起个大包了,然后儿子非常懵的看着爸爸说:不疼啊,没起包。这属于过度共情。
3、安慰而非解救
当孩子承受了一些错误后果的时候,想必心情很不好,除了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家长要启发孩子寻找答案。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不是故意让孩子遭罪,只是让孩子在一些可以承受范围内体验后果,同时引导孩子学习寻找正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孩子喜欢跳水坑,过后肯定有时又冷有些难受了,可以引导孩子:洗个热水澡可能会暖和点。孩子穿了两只不一样的鞋遭到别人的嘲笑,可以说,两只鞋一样的话可能会好点。
4、无论什么教育方法,前提是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孩子确认父母是爱孩子的。
不是所有的对不起都能换来没关系的,不仅仅是孩子,我们成人也要意识到这些,语言行为如果伤害到别人,对不起,只能是一种礼貌,并不是承担责任的全部。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从孩子,从我们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