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编辑几年了,很多与新朋旧友闲话聊天的场合,有遇到介绍我职业的时候,常常状况不断,我的心里也常常呐喊:“Oh!原来我满腔热情、引以为豪的职业,在别人的眼里居然是个艾克思(X)!”以至于让我觉得想要说明编辑是什么之前,非常有必要得先说一说编辑不是什么。
我是一个编辑。
哦,那以后买书找你呀!
编辑不是书店店员,不是市场发行员。买书可以去包括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的各种地面书店,以及有图书销售业务的当当、亚马逊、京东、苏宁乃至淘宝等等网店。
例外,如果买编辑所在的出版社的书,联系到编辑,就等于能联系到发行部,相当于绕过了中间的书店经销商,直接找到了生产商。大规模的购书也许可以进行折扣谈判。另外,市面上已经绝版了的书,如果找到该出版社的编辑,也许有可能通过想想办法找得到,得看造化了。
我是一个编辑。
一个书号多少钱?
编辑不是书号贩子。书号,本身是非流通物,也无所谓多少钱。因为我们的出版制度下,只有出版社才能申请获得书号,书号便成了垄断的资源,一般,对于没有权利获得书号的民营出版商,必须与出版社进行合作,使用出版社的书号,以出版社的名义出书,当然也需要出版社为之负责,这个合作过程中支付的费用逐渐波动在一个区间范围内,俗称“书号费”。
我是一个编辑
版面费多少钱?
编辑不是卖版面的。版面费,这个词真的跟出版社的编辑没有一点点瓜葛。有时出版市场销售前景不怎么乐观的图书,出版社会要求作者提供一定的补贴或资助费用,这完全是因为市场规律。作者写的书稿可能有市场,出版社则支付稿酬。不存在一个“收费的版面”。
我是一个编辑。
哦,杂志社的工作很轻松吧!
呃……话说大多数人是可以理解杂志社编辑,但是不太容易理解图书编辑这种存在。因为《人间指南》么?不过,看日剧、韩剧以及日本小说中经常有图书编辑角色的设定,但是国产剧和文学作品似乎不多,当然,也许因为我世面见得不多。
我是一个编辑
你太厉害了!你都写过什么书?
编辑不是作者。编辑负责把作者交来的稿件变成书,或者有一本书的想法,约请作者来写,作者写成稿件,编辑再把交来的稿件变成书。
例外:编辑的工作不是写书,但是编辑当然可以写书,编辑因为爱读爱写,职业的编辑,业务的作者,这样的角色也毫不为奇。
我是一个编辑
那你整天改错别字儿吧?
编辑不是“活黑马”(黑马是出版行业用的一种自动纠错软件)。所以每次听别人讲,编辑只是改错别字儿的,我都会脑海中冒出三个字“活黑马”……改错别字是编辑工作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其他的。
我是一个编辑。
下次找你采访曝光。
编辑不是记者。图书编辑是跟书有关的,跟针对具体事件即时曝光那种事情基本也搭不上线。不过,披露、解密、揭秘的书也不少,基本不是即时性的,另外也是有一定篇幅的。
我是一个编辑。
那你们得去拉稿子吧。
我竟无言以对!故事里的事,说是也是,是也不是……
以上是一些非常典型的事实描述型的推断,还有一些形容描述型的:
我是一个编辑。
那你一定很聪明。
(窃喜状)好吧。那么为什么呢?
据说是因为看过很多书,与很多有见识的人打交道,见多识广。这个虽然也不是完全靠谱的推论,但是,以后跟编辑们见面就这么讲,我们都爱听。
我是一个编辑。
哦!那你文笔一定很好!
不一定啦。文笔好,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是编辑非常需要的能力。但是,不一定做编辑的人文笔都好。话说真的有好文笔,做编辑就英雄太有用武之地了。审稿的润色、文案的撰写,分分钟变得与众不同。一个有创意的头脑加上一支生花的妙笔,这样的编辑就变得不可替代。
我是一个编辑。
那你们工作很枯燥吧。
此之砒霜,彼之蜜糖。说出这样话的人,也不必多解释,因为换做另一种人,就会说,“你们工作好好呀,天天看书,还给发工资!”
这么多的对话,有没有那种与编辑放之四海皆准的谈话方式呢?
推荐:
我是一个编辑
你策划(责编)过什么书呀?
虽然简单的一句话,会让你对面的编辑心里暗暗赞叹,懂行的啊!
那么,编辑到底是什么?其实,如果真要我说,我也说不明白。
不过,根据是我工作几年的一些思考,我还是试着说一说。虽然远非能说得清楚编辑是什么,但是,也基本能算是我个人几年的认识过程和成果了。
1.关于理念——编辑是一个多义词
编辑,一个词,一个职业,大家都是编辑,但是每个不同。做考试书的与做学术书的,做时尚的与做文学的,做古籍的与做译著的,等等,各不相同。但是最大的公约数是,编辑是想法变成书,把书稿变成书的人,他们经历集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眼力劳动于大成者的各种流程,各种环节,然后见到了——书。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靠个人的专业和人格赢得尊重。
编辑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职业,每个编辑的独特性构成这个编辑的价值。因此,编辑是一个多义词。做编辑,不是说要做成哪个其他编辑的样子,而是就是要做自己。因为,每个编辑做的书不一样,即使做同一本书,做出的形态也不一样;每个编辑联系的作者不一样,即使联系同一个作者,合作的方式也不一样。没有哪个职业像编辑这样,职业个体的差别如此之大。因此,每个编辑个体的精彩,都是丰富了这个职业的意义。越多地发掘编辑新的意义,越是有价值的编辑。
有一次参加培训,讲课的老师都是出版界的翘楚。其中,有何承伟老师,他讲,编辑的思维是“无我”,即,不能以个人的阅读偏好对作者的稿件进行取舍,对出版的选题进行限制。要有为读者出书的意识,即使不符合个人阅读兴趣,甚至觉得“看不上”的书,有读者需要,也是具有出版价值的。这一点,刘瑞琳老师的观点就不甚相同,刘老师讲,关于一本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编辑不认为它是一本好书,读者也不会认可。而杨文轩老师则又非常谦虚非常坦诚地说,自己没有做过一本坏书,但是做了不少烂书,以后要做精致的好书。三位老师的观点不同,做的书的类别不同,但是并不影响他们都是非常出色的值得尊敬的出版家。
接连听过三位前辈的讲课之后,也化解了我心中的一直打着的一个心结。作为法律图书出版单位的编辑,我们的出版物有很多是立足于文本提供,或者是专业实用的。因此,我偶尔会觉得这种出版本身就像是说明书,资料汇编,没有承载图书应该承载的思想。并且每当法律修订或有新法出台,图书马上就会过时。图书的寿命就此中断了,我们编辑似乎也不足为外人道我们做了一本法律问答或者案例评析,更不消说依靠资助费用出版的作者为了评职称的学术图书,似乎我们的大部分编辑工作所产生的结果——法律图书,并不能体现出“文化”“品味”的感觉。但是,仔细想想,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法律出版有其独特性,法律编辑也因之而独特。也许我的策划形成的书为处于迷茫中的当事人提供了检索法律依据的线索,指点了处理纠纷的妙招;为初入职场的律师、法官提供了职业成长的点拨和指引,这些就是价值所在。
编辑应该是,也的确是一个多义词,每个知名的令人尊重的编辑的成果,是其专业、人格、环境和特长相结合的产物,虽然有共性的东西,但是本质上都是个性化的东西,这些是不能复制,也不需要复制的,我们需要的只是启发。编辑所处的出版单位的性质和定位,决定了编辑策划图书的大方向,我们的选题要服务于所在出版社的目的,我们在出版单位的大的思路框架中,发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特长,逐渐积累,将编辑个人塑造出品牌,让自己做的书成为自己的名片,做一个有个性的编辑,出版有特色有品质的图书。
2.关于操作——编辑是一个多义词
法律出版是出版行业中非常小非常专的一块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法律电商的发展也风起云涌,整个出版行业面临的转型在专业出版领域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法律专业出版社的编辑——内容提供的核心工作人员,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传统的工作,更应该进行开拓创新,因此,从这个层面讲,编辑还是一个多义词。这个职业面临着发展其之前不具备的职责,确切地说,是之前尚未开发的职能。何承伟老师提到的版权经纪人,刘瑞琳老师发起的理想国沙龙,杨文轩老师提到了从编辑室主任到产品经理的过渡,等等。编辑一词成为了一个没有天花板和篱笆墙的概念,如果编辑的思维足够活跃,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勇于开拓,我们可以做更多,更好。
虽然有观点说,随着自助出版的普及,出版业会是一个即将消失的行业,编辑是一个即将消失的职业。其实,越是信息爆炸,越是需要筛选,编辑作为这样一种阅读的筛选者、把关者、引导者、传播者的角色一定不会消失。
有一个小故事,说,有三个在砌墙,有人问第一个人,你在做什么?他答道,我在砌墙;问第二个人,你在做什么?他答道,我在盖房;问第三个人,你在做什么?第三个说,我做建设美丽的城市。
编辑亦是如此。编辑是一个多义词,想做什么样的编辑,能做成什么样的编辑,也许具体都每一位编辑自己都会有一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