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临
一、
中学同学聚餐,小R最近准备转行跳槽于是问问大伙儿意见。
突然她把目光转向我:「还是你们在体制内最好,都不用愁这些事啊,哈哈,真好!」
「我也不是公务员,不过是事业单位而已……」
「事业单位也是体制内!反正都是衣食无忧嘛,又很闲!」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体制内成为一个可以划江而论的话题。
如果说以前“死也要死在编制内”的观点既悲壮又合理,现在的体制内围城论、或是许多逃离体制内后活色生香的案例,又让“城中人”的消极情绪发酵。
确实,随着各种行业转型的脚步纷纷加快,很多在大众视野中的大V们是以离开体制内为里程碑,翻开了人生新篇章。体制内的个人成功案例有吗?有,但相比之下屈指可数,也因此让观念的潮水朝着“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的方向流动。
进一步海阔天空,顺理成章。
现在这环境,3年算一代,7年算一辈子,安稳的意义已和过去不同。倒是折射出的一些内在本质的东西,比如生活态度、比如能力筹码、比如天平两端,却始终没变。
二、
到目前为止,我就职过两家公司:上一家是某上市互联网公司,现在是在通讯类事业单位。
说实话,当初打算换岗,注意力基本集中在工作岗位本身,以为只是附带了些通讯背景而已,入司后过了挺久才发现是事业单位(这话特别像瞎编的,但确实如此)。二者切换之间,多少也有些体会。先聊聊体制内的大标签吧。
以我身处的周围为例。
首先,“闲、懒、散”并没有很突出。在互联网行业也有些年头,我发现无论是否属于编制体系,技术出身的员工普遍踏实些,拉帮结派啊扮猪吃虎啊之类的相对少。工作中规中矩,相互配合做项目,虽无特别熠熠生辉倒也是风平浪静。
其次,工作以外的空余时间确实相对多。即便有加班或是通宵,也是偶尔为之,像之前岗位有时连续2个晚上通宵,醒来后还得面对各种扯皮的情况,出现概率微乎其微。
不过这得取决于项目。
我一个在其他分公司的同事,团队属于新项目初期,从工作日到周末加班都是常态。她已经连续2周都是凌晨1,2点才睡。
整体来看“不疾不徐 ”算是日常的主旋律,碰到赶上线、发版本等关键时间点,脚步则会比平时小跑快走些。
但短板也显而易见。
相比于普通公务员系统或多几分务实,可相比其他打满鸡血拼命奔跑的互联网公司, 又仿佛不在同一个次元:对产品或项目本身的注意力,注定会被不断稀释。
在编制的大背景下,报告、数据、表格、汇报等“虚态任务 ”占了不少比例。你知道,环境和人是会相互影响、相互浸淫的,于是能说会道+会写材料的角色,在领导面前的发光度比埋头苦干明显耀眼的多。
薪资方面,通讯/互联网类的事业单位与公务员体系相比,坦白说整体高些。不过和大型IT公司仍是差距明显,且能力和工资的关联较小,大致是“混资历”——也就是传说中的工龄概念。员工对能力提高的欲望,自然很轻易就触底且永不反弹。
我一个在水利单位的公务员同学,有次聊天时提到:他每年只有7-10月的台风季会忙些。其余日子,每天上班到单位打开电脑、泡茶、看报纸、翻翻材料,甚至有几次直接睡着了,日复一日。职务性收入的天花板低到不行,概况起来就一个字:熬(他曾是我初中班上成绩最好的同学,211大学,如今每次听他说拿着4K+的死工资却又不知如何是好,心有戚戚焉)。
若碰到分管领导不太上心,工作时间对小部分人而言简直是放养制。你看我我看你,时间一久大家也就同质化了。
最终以同一种姿态,面对未来发生的一切。
三、
之前看到个段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剩下两个是不相亲和不考公务员。足可见体制内在上一辈心中的招牌,依然是闪闪发光。
要说体制内最具诱惑力的地方,当属“稳定”二字。
从前的日色落得慢,一生都难以经历一个行业的兴衰。可环顾四周,眼下稳定的意义早就变味了好几轮。
前几天我骑共享单车回家,遇到门口熟识的修车店老板,他无奈地笑了笑:“最近修自行车的更少了。”
修车店老板的铺子开了十几年,靠手艺吃了大半辈子饭。共享单车在我所在的城市现在已有5家,这一切是发生2个月不到的时间内。 同样境地的还有摩的、出租出司机等。
一个浪潮拍过来,不知把多少行业拍倒在岸上。
更要命的是,你还不知道潮水之后会流向何方。
回头看看所谓的铁饭碗。
好听点儿叫归属感,将白了其实就是抱着养老之心了。事物都是兼具硬币两面,有利有弊,体制内亦是如此。确实有某个层面的吸引力,但坦白说,感受到的稳定不过来自一道与世隔绝的屏障,让你对外界的风浪无感,而满足于平静的假象罢了。
以自己来说,工作前3年算是成长速度最快的3年。进入体制内的初期,还偶尔能燃起火苗,之后坡度渐缓,一路划直线。也是后来开始码字读书,将头探出屏障外,才又燃起焦虑感。
体制内哪来什么安全感呢?当你抬头发现,外界的无数新事物每天都似流星划过天际,出生、璀璨、消亡,而你却十年如一日地重复手中的事儿,除了年纪增大其他什么都没变化,那才是最没安全感啊——打从心里害怕被这个世界落下。
另外则是在安定稳定大环境下,“围城内的人想出去”的心态。
由于身处互联网或通讯行业,纵观这些年,即便是事业单位我身边跳槽的人还是不少的。其中大部分是开发、运维、产品等偏技术岗位。
「所谓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里都有饭吃。」
本职工作有能力在手,即便内心纠结一番还是可以在另外一条赛道得以生存。
无论在体制白线的哪一侧,有兢兢业业的人,也有到哪都碌碌无为的人。载体虽有差别,本质却大同小异。想离开围城的原因主要两点:
1、对现状不满。
2、觉得无力改变。
当然这其中确实有改道后风生水起的,然而许多人的状态是:愈是不满愈是期待,愈是期待愈是美丽。只是沉浸在自己意淫出的场景中,并且一入梦便多年。
类似梦境不在少数:
如果我离开了体质内,我的发展肯定更好。
如果我有钱,我就可以不工作了。
如果我以后结婚了,经济负担就没这么重了。
凡此种种。
每一种生活都有代价。你既想要大船的稳定不惊,又想要扁舟的波澜壮阔,要不干脆做出选择,要不学会在现存条件下各自精彩。
「人的一切不满,本质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怕就怕不愿低头承认自己的问题,把一切不满推给外界,似乎这样才能粉饰太平地渡过这个无解的难题。可实际上,潜移默化地被困在牢笼,和不断发酵的怨气长年共处一室,最终被牢牢绑缚。
四、
假如你在体制内,有几点浅薄的小建议或许能帮助你过的更好。
1、避免与外界失联
上面提到过,很多时候“体制内”这三个字不过是个屏障,让你对外界的变化无感而已。若不能感知,很难让身段保持柔软。时间一久,因固而僵,因僵而亡。
首先是输入。
所有的感受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危机感也不例外。
厦门大学16年的毕业演讲上,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可能家徒四壁,也可能家里挂满奖章,但那都是墙,你要打开窗,才能看到新世界。
既然你此刻驻留在这艘大船上,也不能朝九晚五埋头于不见天日的锅炉房,8小时以外你得站到甲板上看看:原来还有那么多有趣未知的新世界。
你不看到更大的世界就无法向上走。而你不向上走,根本不知道自己现在烂成这样。
其次是输出。
从某个角度可以把它理解为分享,在我看来比输入更重要几分。这个时代不存在怀才不遇的事情,而大多数对于存在感的追求比自己想象的分量要重的多。
举个例子。
以前我自认为看看书,关注几个专栏大V就算是学习了。开始沉下心来码字后,随着借由网络分享输出,越前行越发现这句话是真的:比你厉害百倍的人,还比你努力千倍。
就好像在一个教室里面做卷子,你还在看题目的时候,突然一抬眼发现周围所有人都在刷刷刷奋笔疾书,吓得你的手心瞬间都能渗出细汗。
再回头看曾经的那个井底之蛙,真心是傻逼到不行。
2、成为多维能力者
在职场中单一技能的瓶颈显而易见,而对于体制内人员,更容易陷入单一技能的陷阱中:长时间做类似的工作,外加触手可及的人和事也是长期处于固定姿势,容易将身体养成惯性,让大脑就此停歇。最终变成一枚被高度定制的廉价螺丝钉。
混到某个阶段,仅凭单一技能继续往上升的空间狭隘得很。
你只会写代码,无法成为项目经理。
你只会用PS,不可能成为UI或UE设计师。
你只会画原型,很难是个合格的产品经理。
在单一技能已经做到“专”的程度时,更需要考虑将更多能力点串联成为你的能力面,合N为一,面对复杂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
3、保持微凉状态
老实说,我也不知道这点算什么,或许只是个模糊的感触。
“远离舒适区”是句被说滥的话。
蒂姆·法瑞斯曾感慨,一个人生活的成功通常可以通过TA愿意进行的令人不舒服的对话数量来衡量。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舒适区和安全区不是一回事。在温水中难保哪天水不会烧干,锅不会打翻,并不安全。而在舒适区外,却往往能看到更加光怪陆离的画面,不断生长眼界和技能。
即便是卖了房子从北京逃离到云南的中产阶级,没多久就略悲哀地发现,“自由舒适的日子过久了,与繁忙焦躁的日子过久了,结果一样都是厌倦。 ”
然后再忙着开起咖啡馆、客栈,从崭新的舒适窝中把丢掉的枷锁又一件件戴了回来。
兜兜转转,还是不能闲。
因此,反观体制内生活也是如此。丧失的不单纯是能力,源头在于丧失危机感。该自律的要自律,该立Flag也得果断立起,有张大旗在你头上飘着总比眼前雾气蒙蒙好的多。
罗胖在2017《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说: 「真正划分阶层的是什么?不是任何的外在资源,就是你如何激发对生活的兴趣,如何通过自律达成体面。不关外界什么事儿,一切的根源都是自我。」
不管在什么气候下,没有一种由此及彼的过程是风和日丽、满怀笑意。真的,别让自己太好过。
最后的话
不少体制圈内的人,觉得三观尽毁大材小用,外加拉帮结派纷扰不已。此生就被“体制”二字击倒,无力回天。而一切,似乎都是缘于“环境造人”。
「如果你被子弹击中,那颗子弹其实早已发出去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
你早已到了可以重塑自己的年龄了好么。
你现在的样子,是过去的自己塑造出的,而未来的样子则是看你的此时此刻。
就算本职工作再不如意,工作外的时间你又做什么去了呢?大家也都知道,“体制内的最好的状态是:永远保持随时可以离开而且离开之后能比现在过得更好的能力。”可问题就在于:大部分就是无法get这能力,却又奢望得到能力圈外的发光物。
对白寥寥的《疯狂的麦克斯4》中,狂怒姬带领着从暴虐独裁者不死老乔手中解救出的五位女性,踏上了一条朝思暮想的艰险回乡之路。而最终,却在中途折返回她最不想回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水源。
我们总习惯认为,离开干涸的眼下就能遇到丰饶的绿洲,但这终究是个幻觉。在其中越久,幻觉越严重。你以为逃离能解决一切,但真正的胜者不是到处寻找green land的人,而是改变wasteland的人。
身边流动的介质再怎么变化,不过是载体之分,内核依然相同:无论哪种环境,人都有无限可能性。
弱者,其心先弱。迷恋的是脆弱的借口,尖锐的是不愿改造的现在。
所以,外界再怎么动荡再怎么乌烟瘴气,总有那么10%的人能过的山明水秀。世界再精彩,你不精彩也融不进去。与其抱着斑驳生锈的借口作为挡箭牌,不如好好琢磨平时时间怎么打发、有哪些长板可以打造——如果你不想10年后依然如当下的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