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序
3月的主题营就这样短暂而又匆匆的结束了
在这次的清单主题营当中, 感觉又提高了一点点,想着自己的目标又迈出了一小步。
回想一下之前2017年11月参加的行动营的收获
- 打破自己的认知
- 做就好了
- 认识到朋友圈的重要性
并且开始接触一些东西,发现生活真的不像自己想象的一样,之前焦虑,之后就更加焦虑,只不过在焦虑之中慢慢开始摸索着自己的方向,不想再作为温水中的一只井底之蛙。
回想一下现在2018年3月参加的主题营收获
- 读书是一件长久的事
- 寻找背后共性,主题阅读的重要性
- 重点不重要
也算是行动营之后对自己的一个小小的考验。只是前段时间以来,对自己的成长还是不尽满意,有一点点的失望,主题营,看一看最近的变化吧。发现其实还是变化了,总归是在进步,只是在心态的把握上一直不是很好,所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而我,也还有不少的时间。
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对自己的历练,接受自己,才能缓步前行。
02 思
先来看一段对话,让我思考了好久
勿空:师父,请问智慧很大吗?
无师:很大!
勿空:有多大?
无师:无边无际
勿空:那,智慧很小吗?
无师:很小!
勿空:有多小?
无师:无形无影
勿空:那,到底什么是智慧呢?
无师:......什么不是智慧呢?
勿空:.......
书很重要吗?书的价值可以衡量吗?什么又是书?
在《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中,我觉得一句话对书定义的很好
“在某个特定领域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写的一本书里有近 30年的经验之谈。如果你读完 100本专业书籍,就跟修炼 3000年的功力没什么区别了。”
书是传承,是经验思想传递的一种重要手段。变相说,也是“续命”的手段之一。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中,满天的新闻,无营养的话题。大数据不断推送给你你说需要的物品,但是却很少主动推送给你你想阅读的图书。精神的贫瘠需要书,需要阅读,因此书很重。
书=纸+墨 不管是怎么样的书,都能被金钱衡量,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价值。对于秉持着“读书无用论”的人来说,书就跟废纸相似。对于爱好藏书却不爱阅读的人,书是装饰品,彰显地位,因此,书很轻。
对于现在的我而言,书是苦瓜,我知道它富含营养,但是我还在捏鼻下咽,不知道能不能体会到苦尽甘来的那种感觉。
You are as beautiful as the day we met.
但是我却慢慢已经不是我了。细细想来,书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记录的东西客观存在,但是表达的东西又直指内心。
03 做
十天十本书,对于原本十本一本书的我压力还是很大的。阅读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还需要给与一些老铁点评,另外兼顾一下自己平常的生活,中间自己也真的有过放弃的念头。
不过也结束了,做这件事的价值来思考说,花费每天花费两三个小时去总结一本书的10个内容,对我还说还是有亏,在于理解上做的还不够,不过当做泛读确实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对自己来说,自己看书更加着重的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我更希望能把看到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或者去寻找相关的点。如果在中午分享时候提到的点,启蒙运动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关系,富豪和暴发户的关联,而且这两个也能联系在一起。而十条选择让自己的时间就很赶,时间上就会更紧张了。有利有弊吧对于自己,不过总体上还是很赚的。
在阅读的方向上更加明确了,还是要进行主题阅读。虽然主题阅读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共同的东西,但是干货相同,湿货(案例)不同,能更加完善自己对于单一知识点的理解,不过在后续的阅读当中也能适当跳过一点。
另外一个小技巧,当初在选书的时候,也上过豆瓣,查过比分,看过书评,这一步骤也确实挺重要的。有一些书虽然需要,但是过于浅显易懂,还是需要需要好好斟酌一下的,不能作为主要的参考的标准。
在这几天的打卡过程中,只写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那个时候其内心也是想着能获得一个最佳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却不是,那种事与愿违的心情,有点难过。不过跟以前相比,就好了很多了,至少很快就平静了,因为很明白自己要什么,什么是主要的目标,什么是次要的。主要就是来锻炼自己的,做好自己眼前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04 行
下一步的计划规划也随着这次的结束慢慢浮现出来了。将自己中意的书再去缓缓阅读一遍,进行一个简单的主题阅读,做好自己的笔记,做好知识的内化。
当阁下望着深渊,深渊也望着阁下。
你专注于读书,书也会看到你。你越关注它,就在在其中陷得越深,也许书是读。
读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但是生命,回不到你开始读书的时候,终有到达终点的时候。
不知道什么时候中了看书的毒,但是要如何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