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换个视角看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与理解。其实换个视角,就是回到人的身上更完整更全面地来看问题,便有了不一样的解读。
就像我们去户外欣赏美景,不同的路径便能看到不同的景致。我愿意在同样的景点变换不同的路径,就是试着把景点作为一个整体,然后不断变换视角,便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色。
假如总是沿着自己习以为常的路径走,好像一切的景致都已经非常熟悉,但其实这是片面,景色也仿佛变成了如此地写实。但换路径换角度便发现景致变成了魔幻一般,会出现很多新鲜的令你意想不到的风景。
风景可以换路径来走,但人的思路如何才能不断变换呢?人们会惯常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看问题,这是大多困扰的主要原因。因此能够学会变换思路换视角来看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曾经有一次莫名的经历,在一次培训学习中,当我跟一位也喜欢王菲的学员讨论王菲的歌曲时,她竟然当场翻脸。
一直从自己的角度来找原因,只会让自己越发的迷惑,如果将此事归因于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还更会给自己贴上一个不太会沟通的标签。
但如果能够换位思考,就会豁然开朗,原来自己在与人交往时,有时对方也可能让自己内心出现莫名的情感波澜,是无法跟别人解释的,而别人也无法理解。
这在别人的体验看来,或许也造成了对方的莫名其妙之感。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别人包括自己,任何的反应都是那个当下真实的情感的涌现。
无所谓好坏,无所谓对错,无所谓是否被认可,那只是当事人自己心中的情感波澜,与自己无关。如果感觉被伤害,那一定是自己内在的某个钩子被勾起。
能够体现出来的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关系的原则与坚守,是不容别人冒犯的。这就使志同道合、琴瑟和鸣、心心相印…变得尤为宝贵。
能够反思的是不要跟一个不太熟悉的人有更深层的话题讨论,除非我们对对方足够了解。因此人际的进一步交往,了解一个人变得至关重要。
人们往往容易想当然地从个人的角度来推测对方,这都是许多困扰的重要来源。精神分析用的词是投射,这有些太专业化。民间的说法是,“自己是什么人,便拿别人什么心”,最能准确的概括我们这种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
一位小朋友跟我说,他喜欢俄罗斯风格的歌曲,但他的好朋友却喜欢美国风的歌曲。他认为他的好朋友总是在嘲讽和否定他的喜好,这让他感到好难过。
我让他进一步说一说俄罗斯风格和美国风格的区别时,他突然顿悟原来自己也一直在嘲讽和否定伙伴的喜好风格。
有这样一份觉察后,他的表情都变得松弛了。也找到了可以与对方共融的方式,那就是以他希望对方对他的方式,先来学会了解和欣赏伙伴喜欢的歌曲风格。
因此,当我们非常强烈的感受到受到对方对我们自己的那份不公待遇时,不妨先到自己这里全面的看一下自己,是否也是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的。
这对自己就是一份释然,也会对对方有更多的理解与宽容。
所以,不要停留在问题的层面来找答案,换个角度回到人性中,回到自己的内心,问题的答案便一目了然,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