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听了厚朴筑基二期早鸟第二课,先看的评论区,一期二期,或者不同人之间,评论的感受都不一样,但一二期分水岭大一些。我听了后,感觉到我的包容很大吧,前提是信任,就会觉得安排一定都会有道理,并且知道且相信风景都是慢慢展开的,要有时间空间的加持,才会发挥展现最佳效果。万不可能一下出来,还要加上学习的人不断增长累积的经验体验做为支持,也才会获得越来越好越深入的收获,循环附加。
所以我真的是一个很有容我感觉,啥我都可以给予一份理解,至少在很多方面吧。但是吧,也不能说哪都是这样,接纳都没问题,从另一面讲,也会体现,原则边界,底线,有些时候可能也会弱一些,但现在这些有边有界的东西也在很有意识的树立起来,并且觉得有时还是不错的。这些跟我学习心理学还是有很大的关联影响。
所以好多东西保持成长型的眼光心态,保持好奇,保持接纳开放度,在信任基础之上,你会发现很多绮丽的风景,要不然会在一开始,就被不信任,强烈的质疑,防御,单点的判定,轻易评判所堵住甚至堵死。因为一定要知道,在信任基础上,要一点一点展开深入的。
回到早鸟课,正好这节也提到了质疑的思想,说到了全盘接受不带质疑,易进入迷信,但同时又基于上述的感受,我在想,这里说的应该是,你需要有自己的感受,融入生活中后,是否一切都是在向上向好,更好中发展,自己是否是很舒畅,体会到越成长状态越好的感觉。如果让你很不舒服,那首先一定是会先看看自己,难受的地方正是觉察成长突破的好时机,自我完善为要先,然后是在自己的经验体验当中,也就是一定需要带着自己的东西,去与之结合。每个人学习的同样东西,最后一定是自己的样子,百不相同,我觉得这才是学习的收获价值之一吧,因为自我完善是每个人的使命和课题,收获不可能全部一样,这些具体的内容也不会一样。
是一定在自我觉察完善与体验,与课程的内容的有机结合,不能武断判为谁全影响谁,课程一个模子塑造我们,或者全部按照我们自己的框架,在我们区域内去吸收,一定会有破框,破边界,突破舒适区,扩容,等的结合。所以这个过程真的是有机的,有质疑会很正常,因为要与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结合,外来的进来总会有一段时间的融合和适应。产生不解,质疑,不适,就再正常不过,时间空间的加持,才会融合的越来越好,最终成为自己的。
但我仍然认为信任是一切开始的基础,奠定敞开接纳的基础。要不东西进都进不来,或进的不太好,怎么开始感觉和判别?学一个东西,干个什么东西,你至少要对中心的人有一个自己判别和认识,人错不了,事就不会错,是可以走,对吧。
全盘接受,不加思索,完全没有自己想法,那肯定不是正常有机状态。
里面提到的另外一个点是,秩序思维和非秩序思维,原来像音律音乐这些,算秩序思维,音乐人很多都有理科突出的背景,非秩序思维状态比较散,但所谓形散神不散吧,人文类的。天生的思维偏好不太能改,但这一点感觉后天的成长潜能的发挥,也会占有不小比例的一个完善。
听完主要就是这两点吧。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