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我不是一个喜欢记日记的人,曾经在考研期间,专门买过一个本子,记过半年的日记,那本日记至今还保留着,偶尔翻到,还会看见其中有很多空白的天数,说明那时,我以为我能坚持,实际上,根本谈不上有多坚持。
我现在倒是开始记日记了,但是前段时间,又出现了大量的空白天数,我开始反思,我最近又在干什么呢,怎么又坚持不住了。
反思的结果,发现了,我之前之所以能连续写日记,是因为使用了一款方便记录和腾挪日记的好app,突然,更换后,反倒因为没有了好的外在约束,自己也变得更加懒散了。
我天天都说持续践行,记日记反倒持续得并不好,一个原因是我每天都会至少输出一篇文章,所以,日记本身的作用减弱了,大脑开始偷懒了。另一个原因就是,我的大脑还是比较抗拒记日记,没有完全接受它,耗费了意志力资源在对抗上,而不是改进上。
于是,我又换回原来的app,立马又能很好的做到了。
对这个事件的简单的反思,让我发现,其实,每天早晨和晚间都写少量的日记文字,是很有帮助的,不仅能复盘自己一天的思考能量耗费的地方到底在哪里,也能检视自己是否做到了每天的持续践行,做得如何,有没有什么问题,哪怕是对自己提问一个为什么,做得好不好,都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所以,才有了今天这篇文章,因为我发现了记录的好处,想和大家说一说。
1
记录的形式有很多种,有古文风,有简约风,有白话文风,有文言文风,内容更是丰富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可以记录。
我认为现在最常用的记录形式总结起来就是两种,基于过程和基于结果。
基于结果的记录,通常是在完成一件事情后,对结果的一个回顾归纳总结,打上时间戳,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当我们去回顾时,往往有一种激励的作用,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事。
基于过程的记录,则是对正在做的一件事的过程的描述或是做完以后对整个事件的过程回顾,通常也会记录结果。
我觉得,从根本上上说,记录这件事是有好处的,过程和结果本就分不开,关键的标准还是应该放在,记录的人是否真实的复盘了自己做的事件,真实的记录了,如果记录的人没有如实面对自己的过程或结果,甚至美化结果,粉饰过程,那么再怎么重视任何一种,都是没有意义的。
对思考这个范围来说,当然是基于过程的记录,产生的作用更大,基于结果的记录过于干货了,导致如果过了很长时间想去复盘思考过程,就很困难。
然而,基于过程的记录,则可以有效地分析详细的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知道自己当时做了哪些操作,哪些操作是我们以为很详细,实际上,还需要补充的还有很多,这样不断的对思考过程进行思考,更能提升独立思考力和洞察能力,也方便平时持续的做。
2
记录过程,最常被误解的就是本来是基于真实事件的记录,结果变成了自我情绪发泄的垃圾场。适当的记录情绪是可以的,但是,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最好是不写情绪,只写真实事件和对事件的思考。
爱发泄情绪,是人之常情,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欠我们什么,我们发泄情绪只是影响自己的思考和行动,甚至波及到别人,危害到别人。如果能做到记录了发泄的情绪,然后对为什么发泄情绪有了什么思考,这样的记录也是有价值的,但是,为什么我还是建议少这样做,因为一旦开启了,就很容易控制不住,被情绪控制,到时根本就忘记了要思考发泄这件事了。
做记录,最先遇见的就是无法坚持,特别是初期,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从这个过程慢慢过来,我很清楚,因为这是一件长期才有收益的事情,短期很难看到效果,然后,花费的时间也不多,很容易就被忽略,最后变成半途而废。
因为人都是懒惰的,喜欢享受的,克服懒,本身就是和自己做斗争,会耗费能量,但是如果不能克服懒,那么很多事情都是不可能做好的。
因为懒,是一切做不好的根源。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觉得自己会多么的勤奋,看见多好的效果,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很难坚持的,除非有好的机制保证系统运转,不然,意志力能量耗费完后,就离放弃不远了。
记录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很多人过于乐观估计它了,一定要明白的是,记录只是开始,是为了给系统的思考模块做输入的素材准备,它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只是一种具体化思考的方法而已。
3
基于过程的记录,我们往往还会忽略的是记录耗费的时间多少,现在很多时间管理课程都说,我们要管理时间,要计划时间,这样能提高效率,通过我的实践发现,这些都是扯淡的,因为人有时状态很好,有时状态不好,心情好或心情不好时,做事效率都会各有不同。
现在,我反而觉得先大概预估自己做某一件事直到完成要耗费的时间,然后,记录真实花费的时间,通过去感知时间的耗费,慢慢提高效率,慢慢找到自己效率最高的时间块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的方法,我称为——基于过程的带时间戳的记录方法。
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奇特一生》一书里"事件+时间"的做法,我改良了一下,加了个预估时间,这样每复盘自己的思考过程时,就能看见,自己以为的效率和真的做到的效率的差值有多少,然后慢慢修正效率,不断减少预估时间。
通过这样的践行,我发现,有了很好的效果,至少我现在的时间感知能力提升了,效率也更高了,我知道如果我心情糟糕的话,我不应该强行做某件事,应该先调整自己。
说了方法,说行动。
一个行动就是——晨起日志记录。也很简单,简单写下自己今天计划做的事,重要的紧急的,都可以。写下思考怎么去走,用新方法还是老套路,标题写上时间戳就行。
这个行动,主要是用来指导一天的行动计划纲要,大概清楚知道自己要怎么去预估完成时间,帮助自己快速进入状态。
第二行动就是——晚间日志反思,通过三个格式化的原则去做:全天复盘,发现问题,反思修正。全天复盘就是回想自己全天做的事情的完成与延期情况,发现问题,看看自己哪些做到了,哪些可以改进优化,哪些继续发扬,反思修正主要是在进行事件的过程中哪些行动和思维发生了偏差,后面该怎么改进等等。这只是我个人的原则,大家还可以想更多反思的原则。
感受痛苦并反思修正=进步,想要进步,就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后感受痛苦,克服痛苦,只有在痛苦中才能发现问题,反思修正再实践后才能真的进步,而不躲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对痛苦视而不见。
最后一个行动——定期分析日志记录,输出总结。这个行动因人而异,因为前面的每天过程化记录后,已经在例行话的反思思考,定期总结有点像记录结果的总结,但是如果最近一段时间有长足的进步,记录下来也是对自己的激励。
定期总结,同时也是检查认知系统中,刷新了哪些观念,废弃了哪些观念,哪些需要持续升级,哪些可以暂停,哪些需要加强的整体性过程,我们自己的认知操作系统,有时需要模块升级,有时需要底层升级,时间需求各不相同。我叫做,反思整段多个反思的过程。
反思是一种监控机制,在监控认知系统的行为,记录则是对操作的每一次日志化记录,当我们发现可能出现问题时,就能通过历史记录找到这个修改的过程,才能知道优化修改带来的是新的其它问题,还是根本没起作用。
持续践行
我每天选择的主题输出的文章,都是通过不断思考处理的结果,可能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却是我的又一个思考过程的复盘。
我渐渐发现,记日志,其实就是通过外在的方法,逐步建立起真实反馈和思维思考间的桥梁,因为,我们往往不知道怎么去量化思考了多少,我们以为思考只是在大脑里的一种形式,没有想过可以通过外在的形式去具现化它,然后不断思考。
记日志就是一种方式,因为要写作嘛,要输出嘛,这时就反映了自己的大脑到底能想到什么程度,哪些只是输入了还没有来得及处理的知识,和我们真正习得的知识,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持续践行,都到正月十二了,还有人给我说,我需要休息,我只能微笑,然后,默默转身做好自己。
持续践行,从每天完成一件事开始。
版权声明:
本文在微信公众号首发:
说言风语(bise-talk)
本文无需授权即可转载。
本文所有图片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