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B君是某大学的讲师,10多年的工龄,他几年前离婚了,孩子跟他。
B君住的房子是学校统一租给教职工的,个人只需交点水电费就可以了。B君很享受这种福利,家里也很简陋,客厅只有几把小凳子,连沙发都没有。
他经常去兼职讲课,6岁的儿子就自己买个面包果腹,家中很少开伙食。父子俩也穿得很朴素,甚至有点不修边幅。不认识的人绝对猜不出他是大学老师。
我对他目前的节俭很是不解。不仅是节俭,简直可以说对自己是到了很刻薄的地步。
后来碰到他的前妻过来接小孩,才知道B君的行为是有原因的。他穷怕了
B君出生在湖北一个很偏远的小乡村,兄弟姐妹有6个人,小时候经常是吃不饱饭。他是家中的老五,他的哥哥姐姐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早早出来打工,B君才有机会读书。
他也知道,读书是唯一出路,也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所以特别勤奋用功,一路披荆斩棘,终于考上了武汉大学。
他的学费一直是向亲戚朋友借的,到工作时才慢慢还清。
B君拼命地工作兼职,拼命地赚钱,拼命地存钱。他不想买房子改善家庭的生活,连买个洗衣机都说是浪费,浪费水浪费电,衣服要手洗才是勤劳节约……
他前妻就是因为他要过不可理喻的穷日子而跟他离婚的。其实以B君目前的收入,是不需要过这种没意义的所谓“穷日子”。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你缺什么,就会把什么看得特别重;不缺什么,就会把这个东西的价值看得特别轻。
但是他的这种节俭既没给他带来好的生活品质,也没给他带来财富的增加,而是让他丧失了很多可以走出穷人怪圈的机会。
就拿买房子来说吧,B君穷人的思维让他一次次丧失了买房增值的好时机。
B君10年前就有一次分配福利房的名额,80平的房子自己才需要支付10来万。而且是蛇口花园小区,离学校近,也带好的学位。
按B君当时的经济状况,是完全买得起的。但他觉得有单位免费的房子住,为什么要买房子呢?
他只想存钱。他觉得只有银行的现金存款,才是最让他有安全感的。目前这套房子的市价是600万。而B君10万元的银行存款,依然是10万元。
因为穷的思维惯性,让你深陷穷人的魔咒。就像《穷爸爸富爸爸》中的那只只知道日夜奔跑的老鼠,无论你多努力,都跑不出“穷忙族”的怪圈。
所以,可怕的不是曾经物质上的贫穷和因此带来的磨难记忆,最怕的是因此而形成的“穷人”思维惯性。让自己一辈子都习惯过苦日子,过一种完全没意义没必要的苦逼生活。
如何才能走出这个怪圈呢?可以从善待自己开始,善待身边人开始。
比如B君,他完全可以买套质量好一点的沙发,让工作了一天的自己回到家里能舒服地休息。父子俩可以坐在柔软的沙发上好好地聊聊天,增进亲子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富人是用钱为自己生钱赚钱,钱只有花出去才是钱。
B君所在的城市是一线城市,房子在最近十多年都是跑赢通胀的。可以用一部分银行存款做首付买个房子。
在货币一路贬值的今天,你把所有的钱存在银行就等于被“洗劫”。他既有稳定的工作收入,也有公积金可以付按揭。
买了房子可以装修后买些质量好一点的家私家电,结束住公房的苦日子。这样既能改善家庭的生活质量,也能达到资产保值升值的功能。
每年年底,我们都要大扫除时扔掉一些没用过时的东西,俗话说:“穷人才留破烂,越留越穷。”
其实,穷人思维才是越留越穷、最应扔掉的“破烂”。永远记住——真正的穷不是缺钱,而是呆在穷人思维的怪圈里走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