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的我坐在星巴克里,随手摆弄着一杯咖啡,对面的男子时不时地看向窗外,努力地化解这一份尴尬。
我克制着从心里漫出来的凉意,终于下了决心:
“就这样吧,谢谢你的咖啡。我们下次有缘再见面的。”
“好啊。”
好啊?两个字简单滑稽。
我愤愤地抹掉口红,穿丝袜的小腿还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靠!”
人生中第一次相亲,就这么结束了。 尴尬得我一边喝卡布基诺一边在想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在丑,也不至于聊不到一起去。我对对方完全提不起兴趣。高学历、高人品,如果说在公司隔着距离还能让我感觉不错,现在真的趣味全无。扫兴至于,泠然间想到一个问题:”我真的现在要让另一个人走进我的生活吗?“做朋友、结婚、生子,就像我朋友圈的那些年轻妈妈一样,细思恐极。
虽然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她们的“幸福“,看着每一个小宝贝茁壮成长,然而我闭着眼睛就能想到背后的艰辛:24小时不间断的啼哭、满天飞的纸尿裤、老公越来越失去的耐心以及慢慢走样的身材。最让人痛心的,不过夫妻愈发远离的心。不用说海誓山盟,生活中的琐碎也会让对方显得面目可憎。而自己,也像行尸走肉般活着。怕的不过是那时,方如梦惊醒——
我怎么成了这样?
那个23岁,有活力、有梦想的我在哪里?
我曾梦想去北京。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4'的城市。我喜欢那里的银装素裹,喜欢在白雪皑皑下的红墙朱瓦,喜欢那里的粗犷大方。更重要的是我和大学室友一个是影视工程,一个是新闻学;当她被国内一家知名媒体录取时我们曾许下豪言壮语,等着我,总有一天,我也会站在这里。当直播的倒计时开始,我希望我是那个拿着话筒的人,正句句有声地说着新闻;而你是那个演播室里的人,带着耳麦,把控全局,我们一起完成我们的新闻梦想。
那时的梦想很天真,现实很残酷。毕业后我在为着工作东奔西跑,麻木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直到现在,一直都是。
那么现在,我又是在做什么?
我盯着对方的小眼睛有些发愣,这是个工作时兢兢业业,笑起来温柔敦厚的人。可惜我对他并无感,连半分聊下去的欲望都没,我甚至在同他东一句西一句扯家常的时候,想起了一个偶尔认识的朋友。在我们的对话中,他是大叔,我是萝莉。我能放着胆子去谈论那些政治经济话题,争论哪支股票未来更有潜力;我会一遍又一遍地在微信上同他讲那些工作上的烦心事,他会告诉我人生哲理。不像一般人嗤之以鼻,“女孩子家的,懂这些做什么?”
坐在对面的相亲对象刚说出口,我的心就空落了一阵。看来真得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特立独行的女孩,我们就像行走在两个世界里的人。人们更希望她们能早点结婚,生子,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就像有一个笑话说得好,你努力赚钱打拼、穿得珠光宝气;你见识的哪怕再多,在其他人眼里只是个不结婚的疯子。
然而结婚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你如此逃避单身,难道是真的缺少“爱”么?
“你要来北京?”我曾同他说过自己的梦想。
“嗯,我要来XXX(某家大型传媒机构)。”我噼里啪啦地打了进去。
“好啊。我等着你。“
“如果不成功怎么办?”在女汉子,我也是孤身一人;人生地不熟,南人如何在北方活下去?
“ 不试试又怎么知道。只有试了才知道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难。”
手里的卡布基诺正发出醇香。我忽然感觉,自己与他是那么契合。
我仍记得无数个夜晚,我在这座城市转悠的日子。每天三点一线,到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就像板上钉钉的事。我也记得无数个星期天我以“葛优瘫”的姿态躺在沙发上,无人来约,也找不到事做。只能看着日头逐渐从白,变成了黑。打开手机,先刷微博,后刷朋友圈,然后再一遍一遍地看订阅号。尽管有些内容已经陈芝麻烂谷子了,我还是打开一遍遍地看,实在无聊给朋友们点赞、回复。到最后连回复都懒得回复了,留了言就走。为什么,太寂寞了。
陶杰《杀鹌鹑的少女》曾经这样说过,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择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都是命运的巨变。
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做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苦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所以我想,我想要的是一份“爱”,还仅仅是“不寂寞”?如果仅仅因为“不寂寞”来寻找一个人,填补生活上的苍白,激情消褪后将更加孤寂。而一份“爱”来到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谈场爱情,也许自此以往,你就要担起责任,不是作为一个人活着了。相对地,你的人生轨迹也停止了。
到时候的你,就不是一个“后悔”能说得尽了。
所以为了已经到三岔口的自己,还是暂时忍下这份孤独。也许在很多年后回头再看,这份苦楚与你经过的大大小小都不算什么。纵使风雨在途,也要砥砺前行。毕竟谁的青春不迷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