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着放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因所谓的期待而加之在身上的仗义的自我束缚全部撇一边去。很绕口的一句话,但我相信,大多数经历过职场的人稍加斟酌便能懂。
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将零散的资料建档归整,在逐渐步上正轨的时候,把它移交出去。那种不舍,不是轻而易举的一句“我理解”就能感同身受的。
庆幸,那日阳光挺好。
无论是在把纸质文件装入文件盒里,还是在做移交手续的时候,有那一抹阳光,起码让我感到不至于太心寒。
我想我可能是极度缺乏温暖的人,才会这么无时无刻需要阳光。哪怕只有一点,在我看得到它的地方。那会让我非常安心,觉得还有希望。
把移交表格打印出来,最后审视一遍内容,眼前晃过的,除了文字,还有那一幕--除夕的午后,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加班,收到年终绩效短信的那一刻,忍不住关起门哭了出来。
如今想来可以慢慢释怀。不就是付出不等于回报、心血得不到认同嘛,当下却是怎么都无法停止。那种感受刻骨铭心,可能是因为太震撼,也可能是因为第一次(用个不恰当的比较:在读书的时候,纵然学的渣,父母都不曾让我边流泪边写作业呢)!
正是因为这一天,狠狠往我头上浇了一桶冷水,我才看清楚这一年来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
节假日基本上奉献给了加班,永远有文件要赶。朋友约喝咖啡,没时间;老铁约看电影,赶文件。
我以为所有忙碌都是值得的,boss夸我工作效率高、肯学能干...看似充满希望与正能量,结果却像糖衣炮弹,包装多华丽,威力就有多大。
从小到大,一路走得平淡顺遂,没有争取的野心,一直在中上的水平。好不容易有股想要好好努力工作的冲劲,结果却不怎么令人快乐。
之所以不用太消极的形容词,是因为在那之后陆续还有一些程度更深的故事,而解开了自我束缚的绳索,那些,就仅只是茶余饭后的故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两年前,遇到工作的瓶颈,完全找不着北,最常做的事便是在开始工作之前,听一段酷我音乐盒里的【恩典365】,抄写【诗篇】。
当时,播放的刚好是寇绍恩牧师讲解【以斯帖记】。
这两年间,我渐渐养成每天会空出一段时间来阅读的习惯。巧的是,这一天,手里的书籍,翻到的卷面正好是【以斯帖记】。
寇绍恩牧师分享的内容多半记不清了,关于【以斯帖记】,更多的是被我看完书后刷新了的印象。但是那日,只有在听他分享职场里的风风雨雨时,才终于可以平心静气地专注在笔触之间。
之后,我去看了看外面的世界。
不得不说,一场旅行,可以改变许多定式思维,进而改变人的决定,连同那些原先的执着,都变得没那么有所谓。
可是,不是每次想不通、看不透,都可以用一场旅行了事。
时间总在马不停蹄地催促着生活从昨天跃向今天,奔向明天。
我们常常来不及用一个相对隆重的形式来间隔烦心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有一部分的成长是我们必须接受越来越多的灰色地带,承认极端选项以外的模棱两可,以及使用看破不说破的游戏规则。
我们也必须承认,其实每一次的选择背后,都是一场未知--即便你考虑周全。
心很大,无奈消化不了所有的【我想要】。手很小,能抓住什么就拥有什么。
剩下的缝隙呢?
给自由和热爱。
这样,当拥有的失去了的时候,时间会告诉你,会有【下一个阶段】和【努力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