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个朋友曾和我分享几年前的一段经历,在一次晋升过程中,人事部门最后取消了他们部门的晋升名额,而将名额给了另外一个部门,白白便宜了人家!我的这个朋友至今懊恼不已。
原因竟是他当时为了得到这个升职机会,几次跑到领导或人事部门去告状,对象是部门另一个和他竞争升职的同事。最后人事部门就烦了,说既然那个同事有问题,你这样老背后打小报告的行为也不可取,干脆取消俩人的升职资格!
其实站在公司的高度来看,选拔优秀人才会放在公司整体范围内考量,不会拘泥于小团体或部门的利益。所以我们并不是只和本部门的人展开竞争,而是在更大范围内和更优秀的人才竞争。
由此我想到马云曾在清华的一次演讲中谈到:“永远相信你的对手不在你边上,在你边上的人,都是你的榜样,哪怕这个人你特讨厌!你的对手可能在以色列,可能在你不知道什么地方,他比你更用功!”这句话我特别赞同。
在职场或工作中,我们都不会孤立的存在,我们总会在一个团队或是一个部门中。有的人会不自觉和身边的朋友或同事作比较,将对方当做假想敌,当做自己升迁路上的绊脚石。有的人还会敏感到如果同事和老板多说一句话或一起吃饭,就会认为别人在拉关系,在表功,或者在告状。
出现这种心态后,凡有升职,加薪,培训,出国等机会,就会紧张的要死,一旦落选,看到他人春风得意,就觉得自己的机会被对方抢走了,心里不自觉竟慢慢生出烦恼或怨恨来。而这样的情绪一旦出来,不仅对自己的提升或成长没有好处,而且相当危险。它会使人双眼蒙蔽,凡事带上有色眼镜,对人或事出现严重误判,错失机会。
记得小时候参加合唱比赛,在合唱队里,有的人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总想要比其他同学唱的好,成为唱的最好的那个人。于是发出更大更响亮的声音,认为这样就能突出自己,超过别人。事实是一旦这么做了,就会造成整体和声极不协调,甚至走音,在真正的比赛中,这样的合唱一定会输给其他合唱队,而他们才是真正的竞争对手,战胜他们才会赢得比赛!
在商业环境中,近几年比较突出的现象就是颠覆者并非来自行业内厂家,而来自行业外的跨界者。如传统厂商瑞星和金山毒霸对杀毒软件收费,360作为互联网公司,进入杀毒市场实现了全部免费,让整个杀毒市场翻天覆地;微信免费,让美滋滋收了十几年的通信和短信费的运营商们大惊失色,移动欲哭无泪:“搞了这么多年才发现,原来腾讯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在影视行业也在上演着跨界大戏,博纳影业董事长于东的那句“未来电影业都将为BAT打工”正视了传统影视业将受到自互联网企业在未来的巨大挑战;而爱奇艺CEO龚宇的那句“电影院一定会消失,至少是现在这种形态的电影院一定会消失”也亮明了在线电影院最终将取代目前的实体电影院的态度。
所以不论在职场,还是在商业领域当我们费尽心思,殚精竭虑琢磨我们身边的人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是潜在抢走我们的机会和幸福的对象时,往往会忽略他人身上的优点,优势,又由于思维受限,而无视真正的竞争对手的存在和崛起。
如果我们能转换思路,也许就会豁然开朗,发现不一样的天空?比如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02
观察学习他人优点,化竞争为上升的动力
如果我们不把身边的人当作假想敌或竞争对手,摘掉有色眼睛,就会发现除了那些猪一样的队友,其实大多数人并非面目可憎,有时还很可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身上都会有闪光点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果能够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那最终我们也许就会成为受益最大,能力最强的人。
就像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如今我这个朋友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做法,觉得非常幼稚。他说其实和他竞争的那个同事身上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做事认真细致,善于总结归纳,PPT也写得很好,而这些都是他当时欠缺的。
如果那时不是一时糊涂,而是虚心向这位同事请教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一定会帮助和加速自己的成长。假以时日当他自己的综合实力超过其他同事时,大家就已经不是在同一个水平竞争,他的价值终将凸显并被发现。无形中他就避免了和大家在同一水平下的惨烈竞争。
话说回来,即便是内部的竞争,我们也提倡具备良性有序的竞争意识,保持良好心态,欢迎别人超过自己,更勇于超过别人,促进彼此将工作做的更好。良性竞争赋予我们压力和动力,能最大限度的激发我们的潜能,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我们在竞争、比较中,客观的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提高自己的水平。
03
真正的竞争对手从来不在身边
没有一个人会在一个公司待上一辈子,所以当我们跳槽换工作的时候,我们是在和同部门的同事竞争吗?不是,我们是在和这个公司的同事竞争吗?当然也不是。我们真正的竞争者是在人才市场上的那些同样摩拳擦掌,想要通过跳槽实现飞跃,实现自我增值的人!
如果我们仅把目光局限在本部门,本公司,就会无形中让自己成为现代“井底之蛙”,屏蔽了双眼,模糊了眼界。当我们为是否获得一次加薪,获得一次升职而闷闷不乐,耿耿于怀时,殊不知哪些远在我们周围之外的“竞争对手”正悄然磨砺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思维,升级操作系统,实现飞速的成长!
等我们有一天想要跳槽换环境时,才发现在人才市场上,自己已经不知道要落后多少步了,从而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甚至灰心丧气,自暴自弃。
马云毕业于杭州师大,他在清华的一次演讲中对清华学子说:
“你今天获得了清华的毕业证书,你就不学习了,你不读书了;而那个人毕业于杭师大,但他不断在学习,他不断在努力,不断在进取。”
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如果只看身边的人,甚至以比他人略强而沾沾自喜是非常危险的。
这和跨界竞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跨界竞争里,颠覆性的竞争对手往往来源于其他行业,他们带着其他行业的基因,进入一个原本平衡的生态系统时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颠覆,但同时也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
跨界者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从一个领域进入另一个领域。智能手机的王者不是诺基亚或者摩托罗拉,而是跨界而来的苹果;柯达的葬礼已经被人快要遗忘,东芝、索尼、爱国者都在排队等候档期;银行正接受来自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冲击。
京东早已实现明目张胆地打劫,2017年第一季度的盈利8.43亿元人民币,已经超过了2016年整整一年的盈利,苏宁一季度净利润仅为0.78亿,国美,苏宁彻底慌了,曾经天天嘲笑刘强东亏损的巨头,如今已沦落至此!门缝正在裂开,边界正在打开!这种跨界的竞争,你感受到了吗?
因此我们需要将眼界放宽,眼光放远,将身边的伙伴当做学习的榜样,当做努力超越的目标,进而将注意力放在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上,打造个体核心竞争力,在更大的舞台和更优秀的对手华山论剑,上演真正的对决!
04
团队合作,抱团成长
很多工作和项目绝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它依赖于集体智慧和团队奋战。当团队中每个人都努力,每个人都优秀时,团队就具有无比的战斗力。我们以团队对外展开竞争时,会拥有个体所无法具备的平台优势。当团队成功时,无疑每个人都是成功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历练了自己,提升了能力。
我记得当年在考MBA的小组面试环节,我们小组就采取了合作和抱团的策略。大家在进入考场前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各自的分工安排,所以在整个面试环节,没有发生哪个人为了突出自己,不顾他人的情景发生。
大家在发言过程中,逻辑思路清楚,分析井井有条,互相补充建议,整个面试过程紧张有序,根本不像临时组建的小团队,而像是配合很久的高度默契的团队。面试结果出来,我们组所有成员的打分都非常高!
即便是在BAT三大巨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在互联网大会上,BAT三家大佬和不少互联网公司创始人都把“竞争合作”这四个字挂在嘴边,一幅和谐社会的美好画面。
在BAT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李彦宏的表态比较明确,“大家是互融共生的关系,没有那么大的敌对。”马化腾表示,目前竞合关系比较多,他说:
“随着竞争的深入发现,很多竞争也没有用,最后我打不死你,你也打不死我,最终会达到动态平衡,我们共养一个吧,把他们合起来。
这是一个过程,你不打完怎么知道谁的本事好,哪一方面谁的基础更好,他更有资质接管别人的业务,经过这样的交流过程也是切磋吧,后面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合作出现。”
2016年1月份蘑菇街和美丽说联姻,践行了互联网流行的“抱团取暖”。在业内人士来看,业务高度重叠,产品相似度高是其合并的主要原因。企业合并后,可以减少由于竞争产生的消耗成本,把过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在用户体验、生产服务等方面,实际对商家或者消费者而言都是双赢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高压力,高竞争的今天,但同时我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有如此多的机会和途径获取信息,丰富我们的大脑,打磨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未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具有如此多的可能性。我们的每一段经历,在学校,在职场,在社群都是我们塑造自己,磨练自己,提升自我的绝佳舞台。
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在这些舞台上的伙伴,他们的优秀会激励我们不断超越自我,是我们变得更强大的动力,会推动着我们一路前行。我们终会在能力全面升级和提升下将自己送到更大更宽广的舞台上展现最优秀的自己,遇到更优秀的对手。
作者木沐,清华大学MBA,知名外企亚太区战略总监,十年以上高管经验。专注于职场和个人成长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