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秋分送爽的一天。
今天和朋友骑着共享单车跟着导航走了大半个钟头,正午时候,终于到了“胖子鱼粉”。
大家都是幕名而来的。在这座城里也算上了两年的学,也听说过此处出名的鱼粉,偏偏开在学校旁的粉店口味不太正。这几天看到cctv对这家店的宣传,第二天便来了。
身为一个本地人,我还真的没有期望一碗鱼粉给我带来多少惊艳的感觉。说到底,二还是习惯使然。只是小时候常吃的东西就这么成了他人口中的特产。
大概是从上小学三四年级,那时候住在奶奶家,小村庄。一般秋冬时节,包了水塘的人家下午就开始放水,带到第二天一早,经历了一个晚上,塘也干得只剩浅水。穿上事先准备好的从头到脚的全副装备,主人便下塘网。这种网无平日捕鱼的网子不同,更大更宽些,需要两人配合。两人分站两边,拿着网,选看就像牵着一条线,一直缓缓踩着淤泥往前,待走到对岸,便是慢慢的一网子活蹦乱跳的鱼。小时候听说哪里一干塘,第二天就缠着长辈带着去看。后来,看到捕上的鱼被放在大大的箩筐里,再被用草绳穿透鱼嘴便于买家提携着拿回家,心里总少不了罪恶感。
村子里的老人居多,都说老人家顾念后辈,我看到的举动觉不止这“顾念”二字能够囊括的。大多数的邻居干了塘或是买了塘主家的鲜鱼,从不会大快朵颐。这时候彻夜的灶火就派上用场了。不管是鱼肉还是猪肉,大多都是等着晚辈门回家过年的。那个时候,便成了腊鱼腊肉,年节过后,再随着远行的人走向远方,带着家乡的味道。平日里连冰箱都舍不得插电的老人,这个时候总是最慷慨的,他们带着或矫健或蹒跚的步子,走村访乡,买土鸡蛋,买菜籽油,买薯粉条等等,脸上挂着的都是幸福的笑容。
再等年节过去,远行的晚辈们满载而往,无论是父母亲或是祖父母准备的,带走的都是故乡的味道,都弥散着故土和童年的美好记忆,多美好呀。
就那今天的鱼粉来说,虽然没给我带来想象中的味道,却能唤起我想起儿时看人干塘捕鱼的记忆,就已经足够了!
(附上一张鱼粉图,汤是骨头熬的,粉上的是两条黄古鱼,味道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