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听到期刊界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我们情况比较特殊,如何BALABALABALA……要知道,市场是不管你特殊不特殊的。读者也不管你特殊不特殊的。
一般来说,凡是说:我们刊社有什么特殊情况的,这个刊社内部一般有很大的问题。权力结构失衡,掌握权力的人是外行,或者要满足私人利益,于是刊就被牺牲了。做出来的杂志一定掺不忍睹面目全非。
其实亲们看到的刊,很大程度上是刊社的内部人事结构的体现。一个刊如果不是新刊,定位和内容一直上不去的话,那么这个刊社的内部,一定是官僚体制。
一般这种情况,国营刊社为多。因为刊社领导想的怎么升官,最少是怎么保住自己的位置,刊的好坏与他的直接利益不挂勾,领导对刊的好坏不是很关心的。
当然,领导们还是会一再拿内容拿发行说事。但这个刊社的主编、责编、美编等职位,通通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户,与个人能力不挂钩的。关键职位,不用能力优秀的人才,自然内容比不过国外的刊。
同样的期刊品牌,国外的版本与国内的版本,有的差距大得让人眼珠子都掉出来。不是我朝没有人才,是我朝的体制不用人才。中国男足一直踢不出来,难道我朝没有真男子?非也非也,有真男子没途径选上来罢了。
内部人事结构直接影响杂志的定位与内容,那么私人企业的,是不是会更好呢?
相对来说,如果是老板直接操盘的,有胸襟气度的老板,出的刊会好很多。如果是才能不够,又怕手下的人才不够驯服的老板,仍然会出鸡胁刊。
前面有亲说了,现在的杂志跟注水肉一样,没滋没味,究其原因,就是私人老板大部分也不敢用太出彩的人才。
为什么呢?一是成本问题,二是要综合考虑这样人才对团队的影响力。
很多有才华的文编与美编,既然有灵性,自然就有个性,那么在工作上要求也高。要容纳这样的人才,需要老板有胸襟有气魄,打造出适合各种人才发挥所长的平台与团队,这就对老板的要求比较高了。
八一个亲耳听来的八卦。一文编,女,年轻,很有灵气。除了当编辑,还大量写稿,月入万元以上。
她原来的团队被解散后,只有另找工作。但没一个地方能留住她3个月。
她原来的领导是学心理学的,很能包容,团队里大家也跟一家人一样。大家工作都很开心。
所以,亲,如果你不容于这个团队这个公司,不仅仅是你的问题。当你达不到公司要求的时候,不是你没有能力。而是要看这个要求是否合理。否则你就陷入了自责与纠结。
做刊,很大程度上,是人才聚集的过程。有个杂志社在90年代,真的是人才济济啊。可是因为老板的思维有问题,最终这些人才都逐步流失。流失一个人才,对杂志社来说,是最大的损失,比一城一地之得失大多了。
因为人才的选拔,直接影响刊的品质。没有好品质,读者是不认的。打造亲友团的结果,就是千金市驴,但是真正的千里马,给一两银子人家肯自卖么?你用脚思考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