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做市场的,最近的抖音发布的《2018抖音大数据报告》让我颇为深思。尽管不曾用过抖音,但是微信朋友圈还有周围的人甚至于在最近参加一场活动的,汽车行业大咖也特别的提及了抖音,让我禁不住给予更多的关注来了解一下,这个在4G推广后快速成长起来的应用软件。
首先摘要报告中的一些副标题:
- 抖音国内日活跃用户数2.5亿
- 不同年龄抖音用户最爱拍摄的内容
- 北京成2018年度国内“抖音之城”
。。。。。。
这个才两岁多的商界小孩竟已经圈粉中国约9个多亿的手机上网用户中的近三分之一。难怪我这个非用户被另两个中的一个包围。
简单了解了一下抖音,初始时会向你随机推送一系列不同主题的简短视频,上滑即可进入下一个视频,随着你对某一类视频关注的时间较长发生频次较多,就会更多的推送同一类别。每段视频一般15秒钟,一个一个的小碎片连接,用户并不知道下一个主题的确切内容,期待和对下一个期望的需求,让你一次一次不断的用手指在智能手机上刷屏,其中不乏你相对更感兴趣的内容,最终在沉迷中,时间不知不觉悄然流逝。
同样的经历购物网站,根据用户购买搜索的记录,即可向你推荐你偏爱的物品或服务,更进一步强化你在初期提供的信息中识别出来的喜好。再推而广之,譬如知识类应用网站,也会根据你的历史习惯或者一些其他用户信息,向你推送可能感兴趣的书籍或知识。
一个个的人类个体,在通信不发达的年代是信息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的共同特征共同习性无法相关联,每个人似乎都具有个体的独立和唯一性。而今,个体的特征信息和行为信息都已经快速的被各种平台搜罗,无关乎主动或被动提供。发达的信息处理系统,将人群分类关联特定的特征和行为信息。并在识别出来的群体中,不断优化群体细分,从而可以强化某种相关的类似抖音的视频推送,淘宝上的“有好货”,Booking上的“类似人气住宿”;AMAZON上“经常一起购买的商品”,喜马拉雅FM上的“猜你喜欢”等等..
在这些大数据的统治之下,每一个个体正逐渐变成“斯金纳之箱”的小白鼠,个体的欲望需求喜好被人为控制的强化了。或许,你的撸猫情节在一开始也并没有如此强烈,对于购买一只英短的诉求也不是非常明确,但是一遍遍的抖音萌宠,强化了你的大脑皮层反射,加之淘宝上的搜索带出的“有好货”的萌宠,最终让你撸上了怀中的灰色短毛猫大人。此间,个体的人类被一步步趋同的进入人设,活出了相似,在行为和思想上趋同。联想到我本人的爱花购物情节,不禁一声叹息“大数据下的小人物之殇”。我们真的被大数据人设了吗?
喜欢上英短,早几年压根没听说过的品种,在春天的时候抢购肉松蛋黄口味的青团,夏天的时候人手一根的东北大板,秋天的时候排长长的队吃一个榨菜肉馅口味的月饼,冬天的时候是黑糖珍珠奶茶,还有在电器用品生活用品等等领域乏善可陈的种种。我们都变得越来越像彼此,甚至包括长相,这不整容后容貌如此接近,俗称网红脸。
有多少个体是行为专家,了解自身,会花费一定的时间来明白自己可能被哪些因素影响,在怎么样的条件下做出如何的反馈。在生活中面对的千千万万选择中,只有不多的一些是个体会花时间仔细思考斟酌然后作出决定的,譬如,选择你未来的工作,选择你想居住的房子,选择你想私人拥有的车辆,选择孩子入学的学校。。。。。。随着所涉及利益和影响的逐渐降低,思考的时间逐渐缩短。可以想象选择外卖奶茶品种时,花费的时间一般可能只是几秒钟而已。
而大数据的背后,是一群人类行为的研究专家集结,高深的数据运算分析体系,识别哪些是有影响力的行为,哪些是群体特征绑定的行为,和产品或服务相关的伴随行为,哪些是经典的可以创造“产品粘性”的行为,实现“斯金纳箱子”的效果。同时,大数据的快速处理功能和数据来源之多,可以进行“产品投放“,”产品测试“和”产品调试“。如果发现某一功能,对于部分人群有强化效果,则可以立刻加强此功能验证其效果。这不”再来一单“这一功能,早已深入人心,在每一个外卖APP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功能。单个的人类个体变得如此脆弱,因为大数据已经清晰的知道,对于一个普通人你的部分需求可以被强化,直到兑现。譬如,我最终去喝了“喜茶”并用起了“瑞幸咖啡”APP。我们的需求被创造了,或者被放大了。
作为一个市场人员,从工作的角度,还是很感叹这些最新的行为导向手段的,创造需求放大需求,不就是开辟新的蓝海,获得更多的利润源泉吗?不就是了解市场了解终端客户需求,更好的客户导向吗?不就是希望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公司更快的被客户了解吗?好像近二十年没有翻阅过的“人民日报”上了抖音媒体粉丝号的第一名。“四平警事”政务号的1043万的粉丝量足以让人咋舌。这些以客户以市场为本的战略策略,原本也无可厚非。
高速的互联网,加快了信息沟通的速度,彼时销售上门推销沟通,往时网上问卷调查碍于信息残缺无法了解整个市场,而如今信息获取便捷甚至客户主动将信息送上门,到大容量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上万兆级的数据处理,分类,算分布看关系变得轻而易举。就像看抖音的报告,我甚至可以猜想,要是自己热衷抖音的拍摄视频,很大的可能是“单人现代舞”,如果我不是那么另类的话。
那个一个简单的手指向上滑动的动作,大白话叫“刷”,是如此的让个体着魔。抖音在用这个刷,微信在用这个刷,TWITTER也一个刷,小红书也是这个刷。。。。。。
这个和斯金纳箱子设置的“杠杠”有异曲同工之效。按下杠杠,小白鼠可以按照机器设定的投食概率获取食物。当大数据如此丰富,实验过程通过网络传播如此快速,强化目标的概率可被不断计算优化。想来就是抖音那不超过15秒的视频,和每隔X个视频即推送一个你更感兴趣的视频,这些强化效果。
只是在此时是深深的矛盾心理,作为一个市场负责人感叹要加快学习的步伐,了解这些新的行为工具和手段,更多透析客户心理,融会贯通的运用这些经典的行为主意理论,推广并强化产品和服务并进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同时作为一个人类个体,又莫名哀怜着,我和那只斯金纳箱子里的小白鼠的差别几何呢?我能够清晰的意识到,哪些个体需求被创造被强化了吗?或许哪天等我想明白了,会写一个狗尾续貂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