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情境根据其呈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直观情境和想象情境。每一种方式的情境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情境。这里就体现了“多元化”情境设计的概念。一节课上,教师可以对这几种方式进行综合运用,以丰富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
(一)直观情境
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成具体可视、可听、可感的东西,呈现给学生,方便学生理解所学,提高教学效率。通常以如下四种方式来营造直观情境。
1.图像展示——由教师或学生收集、或自行制作图片来展示教学内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很好地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样,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直接具体化、形象化。请学生画一画《负荆请罪》中的廉颇,将文字转换成图画。有的学生不仅仅根据外貌特征去简单的描画人物形象,而是注意到“荆条”这一基本特征,将廉颇背负荆条的形象画得栩栩如生。将这样深刻的理解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直观形象地体现原文的批判意图,从而加深了全体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语文课上利用图像展示可以打通语言和图画之间的界限,从而为学生在文字与形象间架起了一座连接的桥梁,调动了多种智能,锻炼了思维能力。
2.音乐渲染——音乐是一种可以跨越国界、跨越古今的神奇的语言。它可以直达听众内心的深处,唤起情结,引发共鸣。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的使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则在课堂气氛营造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诗歌教学中,“意境”的学习和体会是非常关键的。但极其凝练的中国古诗往往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意会”呢?例如,在讲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不妨通过音乐的渲染,请学生收集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离别”的歌曲,在课堂上通过这些低沉凄婉的曲调营造浓厚的“离别”气氛,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交流感受——通过学生之间亲身体验的交流,营造具体的生活情境。
同学间经验的交流比教师单纯的传授,从学生接受心理的角度来看,效果更好。例如,在作文教学中采用习作片断分享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懂得究竟怎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泛泛而谈的注意事项。学习《最后的姿势》,由学生谈自己身边的老师以丰富学生头脑中好老师的形象,让学生把所学内容中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舍身保护学生的精神和身边那些爱生如子的老师的形象紧密结合起来,更容易理解为何谭千秋老师为何舍了命的保护自己的学生。
4.短剧表演——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营造情境,促使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和原作主旨。
舞台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课堂短剧表演也可融合文本、肢体、服装、音乐等多种因素。我们可以尝试将一些课文改编、排演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由表演带动阅读理解,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心理。然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因素的使用、调动,可以开发学生多种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