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戴思玄
从瑞丽出发,沿着滇缅公路一路颠簸,我们来到了当年的松山战场,看着现在松山的一片葱绿,完全想像不到从前这里的荒凉。
这里的远征军雕像群是夏装方阵,但松山战役却是冬天。共有五十一座士兵雕像,中国远征军宾官穿着的夏装比较单薄,一部分士兵还穿着草鞋,穿备主要是美式和英式。为了把日寇赶出国门,远征军将士奋勇杀敌,肩负保卫疆土,收复失地的使命。
松山战役遗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存最完整的战场遗址之一。整个战场战壕密布,看似无规则却是经过严密规划的。一条条战壕串起一个个猫耳洞。猫耳洞口小肚大,因形似猫耳朵而得名。在子高地山顶,有个保存完整的葫芦形坑,深一米五左右,是日军兵舍,里面用竹片被履,上面用原木和钢板覆盖。前面的小坑是一个火塘,取暖用,通过烟管把烟雾排走。后面的大坑用来娱乐。
在子高地山顶,面向怒江一侧有两个突兀的大坑,原来这里是曰军的两个主碉堡。就是这两个坚固的碉堡,阻档了远征军的反攻之路。在飞机,大炮,敢死队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我军改用坑道作业,挖地道,直通碉堡下方,填塞了120箱炸药。勇敢的滇西军民,顶着枪林弹雨,用这种原始的方法,最终撕破了日军主阵地,改变了敌我攻防战局。
汽车沿松山北侧的史迪威公路颠簸向下行驶,你就会看到怒江似一匹银练,映着蓝色的天光,沿潞江坝东侧山脚蜿蜒南来,窜隐于坝尾的丘峦之中。待车驶临江谷,它又突然展现脚下,同时调头东去。行驶不久,即见一旧一新的两座大桥横跨江中,把险绝的天堑变为通途。
位于上游的那座钢缆吊桥,便是历史上曾经闻名遐迩的惠通桥。惠通桥现在已闲置不用,但钢筋混凝土的桥塔仍矗立两岸桥头,粗大的钢缆和上百根吊杆仍高悬江空,凝铸着厚重的历史气息,使人心生瞻吊之情。1942年5月,它被炸毁了。这次炸桥事件拉开了阻击战的序幕,档住了日军的进攻昆明,保住了重庆的安全。它用一分钟改变了抗战历史。
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改变战局。两声巨响,壮士断腕,石破天惊。
多年以后,发生在怒江峡谷滇缅公路惠通桥上和松山上的声声巨响,已经成了遥远的绝响。但我们还是很容易地从当地口口相传的记忆中、从浩如烟海的滇西抗战史料的经络中,剥离还原出那一声声惊心动魄的巨响。
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