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陈列
前几天,学院举行了一个比赛,参赛选手准备好作品之后,进行网上投票,选择第一名,获胜为最高人气奖。能够综测加分。
一开始,有一个队伍,G组的票数就领先,200分左右。
然后,大家开始了疯狂抢票的环节。
第一天,A组在五分钟之后突然从200多飙升到400多。
B组后劲很猛,与G组不相上下。大家都是1000左右。
第二天,我在吃饭前后各自看了一下票数,G组上升了500票。大概1500多。
晚上,突然看到B和G组都是2000多。
最后截止,B和G组都是3000多票。
我不下定论说,票数增长得那么快,是不是存在刷票的嫌疑。而实际上,我们也无法确定他们刷票,负责解决投票事宜的公众号负责人也没有给出答案。但是从这个问题,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综测加分。
(二)综测加分是什么
在上大学之前,我是没有综测加分这个概念的。综测加分,是在一整个学年结束之后,你的额外活动的加分。额外活动的加分和绩点折算的分数共同组成你的综合测评分数。
刚上大学的时候,一位师姐告诉我,你们这些小鲜肉阿记得要多参加一些活动,多点留意学委发布出来的活动,好多都是什么加分的,积极点阿!
那时候我问她,加什么分?有什么活动?
她说,就是你的综合测评阿!活动也好多阿,院运会阿院什么的文艺比赛阿写作比赛阿。
我说,是一定要参加吗?
她说,不是阿,但是活动多参加可以加分阿!等你一年结束以后你就知道这些分数多么重要了!0.1分都是巨大的变化阿!
那时候,我对于综合测评还是没有清晰的概念,直到大一结束那年,我才明白,那是多么兵荒马乱的时候。
每个人都赶着忙着找,自己什么时候参加了什么加分活动;死了命也想不出来,就想知道为什么自己参加的活动不可以加分?凭什么不可以?抱怨、哀怨萦绕在周围,可是终究躲不过学院的规定,只能承受了自己无法加分的事实,最后排名出来,又只能默默的惋惜与愤恨。
大一结束以后,大家对综合测评都有一定的了解了,更是无限的向往。在大一学期末,有一个想象,成绩本来排名第一第二第三的学生,在大家加上活动分之后,瞬间不见了。这时候我才深切地明白了师姐讲的“道理”,你的额外分是多么的重要,至少如果你需要好看的排名,你不能失去这些分数。
可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大家都为了一个目的,加分加分加分!脑子里似乎只有加分!我要加分,我要去参加这个!
开头讲的投票比赛,便是其中一种形式。不拼你到底有多少实力,拼你到底有多少人气。不说他是不是刷票,单是看共有3000多票,这得靠多少人力物力靠多少时间去争取这3000分!而这种只是靠人传人来获得“奖励”的比赛,完全忽略了那些真正有实力但是无心于宣传的人,他们不是不想获奖,只是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拉人上面,或者说,这种以人气来评判他们作品的好坏,根本就是一种贬值。
在高中的时候,我们的共同目的,就是学习;每天做的时候,就是学习。我们学很多。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生物地理政治历史。我们觉得慌张,因为我们学得多,却不精。我们什么都懂一点,可是我们什么都拿不出手。老师告诉我们,别怕,以后你们上了大学,就会专注于你们的专业,到时候有你们的时间去专研。
可是老师没有告诉过我们,我们如果仅仅专研于学习,是与这个大学多么背道而驰。
舍友告诉我,我觉得很累。我不想去参加那么多有的没的,难道就不能让我仅仅学习吗?我好想什么都不理,可是我发现,在我埋头苦干只想要学习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是那么的不一样,大家都在追逐那些东西,我不想,但是我必须。
(三)我不想,但是我必须。
常言道,要去倾听自己的内心的声音,然后跟着它走,慢慢来,慢慢地,你会收获宁静。
“我倾听我内心的声音,我内心的声音告诉我,我想要每天起床之后,洗漱完之后,读读我的专业书,看看我的感兴趣书,再加上一杯白开水或者一壶茶,配上一把吉他,拉上一群挚友,讨论、辩论、进步。”
可是如果我追寻了我内心的声音,我沉迷学习,但是我不一定会高分。智商不够,勤奋不一定凑得起。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存在他的道理,但是不是万能定律,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智商差距的。然后我的绩点不高,我的简历不够精彩。我想让我的简历精彩,给我的孩子创造一个富二代的环境,所以倒过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我得努力用额外分数来凑够我的智商缺陷。
我告诉自己,“不要做让自己不开心的时候,不要勉强自己去做你不想做的时候,后来,我告诉自己,尝试一下吧,反正有时间,参加一下活动呗。我暗示自己,没关系的,你会喜欢这个活动的。可是每逢活动开始前,我都在想,噢,我要去参加阿,真累。”
可是当你真正做一件你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感觉到累,可是你不会嫌弃这份累。比如,我弹吉他,手指痛得要命,可是我发现,我可以忍受,因为我喜欢这份兴趣,我愿意痛着。可是如今,社会是倒退了吗?当年,我高二的班主任告诉我,培养一份兴趣,远远比你学得好更重要。可是我发现,这个社会根本不会先理睬你是否有一个兴趣,你求职的时候他不会问你,你的钢琴几级了,你的画画水平多高了。如果你不会以你的兴趣为生,他们是不会多在意你是否有一项拿得出手的兴趣,只会在意你,对电脑程序熟悉吗?英语考级没有?
(四)弊端再循环,只是弊端加倍
这就是一个社会恶性的循环和弊端。它一边说着,需要一些全面发展的人才,一边寻找的却又是单方面发展的人才。在意的是以简历上面的分数有多高,你参加过什么高逼格的活动,你拿过的奖项有多少?很显然,当两份简历摆在你面前,一个是写满证书写满噼里啪啦高逼格经历的人,一个是简历一般,但是真的是勤奋好学的人,你是HR,你会选择谁?你会愿意花时间去了解这个人是否是可塑的,还是说,你直接想获得一个看起来就是人才的人呢?
我觉得答案很显然。所以,最后问题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我们得给自己的简历创造一些亮点。而这些亮点,或许是你不感兴趣的写作比赛,阅读比赛,你有能力,但是你真的觉得不想参加,你觉得留下来看看《意林》或许更值得。你不一定是没有大志,不一定是没有追求,只是你的追求不一样。但是你暗示自己,你不能,你必须。所以你去了。花一个下午参加一个比赛,一个你一开始就不想的比赛,你忽然觉得,就是你花了200元买了一条s码的内裤,而你明明是L码的。华而不实。
在之前,学院公开招募志愿者,是学院承办的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高层论坛,参与者可以加综合测评0.1分,消息一出,两百多号人踊跃参加。包括我在内。之后被迫要用筛选软件。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家变得那么“有文化”,对这些讲座感兴趣了。
我跟我朋友说,我觉得好讽刺。当初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做与众不同的自己,最后自己却沦为综测加分的影子,跟着它转圈。我好害怕这种改变,是不是说明我变物质了?
朋友一个劲点头,她说,当所有人这样的时候,你的理想主义如果不是在坚定原则或者绝大权利的保护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所有人同时这样的时候,你或许也是正常了。
我说,这是不是就是,当所有人都不正常的时候,其实你是正常的了?
朋友说,这就是相对静止论,你觉得你可以打破吗?
我想了想,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以前有的一枪热血,也渐渐被抹灭了。我不知道多少大学生,最终成为了综合测评的奴隶。他们有的心甘情愿,有的心不甘情不愿。如果你心不甘情不愿,我还敬佩你是一个汉子,起码你不是从头到尾赞同这个,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是完全屈服于这个,我瞧不起你是个“环境适应者”,我或许会羡慕你对事物适应的能力以及调整的能力,但是我们绝对不是同类人,起码我内心最后还坚守了一份情怀,我可以甩掉所有东西不理,为的就是开心。
而我想,应该大多数人依旧保留着那一份情怀,不至于变得只会跟着上头走吧?至少现在还是?
(五)起码,最起码,守住快乐
大家能坚守的东西不多了。以前,你以为你不会摆着高跟鞋去上班,后来你发现,你不可以那么女汉子;以前,你以为你不会放过每一个占你便宜的人,后来你发现,你不想那么咄咄逼人;以前,你以为你不会理这朵花多少钱,后来你发现,你买不起。
我们逐步向社会迈进,逐步穿上西装打上领,逐步放弃骑单车周游校园的时光,逐步地,我们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我们重新面临选择,重新开始,我们又放弃了一些以前以为永远不会放弃的东西,比如,健康。我们可能变成,通宵熬夜赶项目罢了。到那个时候,我们不仅仅是想不想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不得不了。养家活口,是一份责任。
在你还能决定,你今天的日子能不能睡懒觉,你明天的日子能不能在咖啡馆看《意林》的事故,在你还能决定,今天冲过去看朋友,明天赶回去陪舍友的时候,在你还能坚定原则的时候,不要被迫坐在你不喜欢的教室听你不喜欢的讲座看到你不喜欢的人。
当你决定退让一步,你会发现,以后你就得退让一百步了。别退,起码,最起码,别失去了那一份让自己开心的娱乐。
(六)祝福……
今天我问了我外教,在国外,会不会有类似综合测试的东西。
Mike说,他不追求,他不会想要去得到奖学金,因为不可得。
我问他,那以后招聘,公司看你的简历很糟糕怎么办?
Mike说,如果他作为一个公司的负责人,只会看你的成绩部分。
我不知道几分真几分假,起码看到了一点点曙光。有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是当初选择了这个专业,就有你的理由。你的初衷,还记得吗?
如果在你不喜欢这个专业的前提下,你还得做更多不开心的事情,雪上加霜,磨碎了多少可以睡睡懒觉晒晒太阳跑跑步的日子。
如果在你尽力之下,绩点依然不过平凡,那我希望你,在别人勉强自己去追逐综合测评分的时候,你在做你喜欢的事情。摄影、画画、弹钢琴……
(七)怀念。
模糊中,班主任大汗淋漓在讲台上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时光似乎才过去不久,恍如梦中,一晃已逝两年了。
谢谢你的阅读
喜欢记得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