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话,在许多中国知识分子耳朵里,快磨出茧了,也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一生的追求,以致“修齐治平”四字都成了成语。
但在千百年的留传中,对于没有读过《大学》的朋友来说,最熟悉的只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且,大部分人的兴趣焦点都是“平天下”,而这段话中的其它部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却被遗忘得七七八八了。而这,有可能正是导致如今浮躁乱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之世,为何浮躁?因为人人都想“平天下”,但人人(不是所有人,大部分人吧)都只是想为自己平天下。此心一动,便与《大学》所谓的平天下不同了。《大学》所谓的平天下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也就是说,《大学》所谓的平天下,是指“在天下传播和实践正能量”。以此初心为基础,才会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要求:
* 要在天下“明明德”的人,首先要自己品行端正——此谓“修身”;
* 自己平行端正之后,则以己身为基础,用正能量影响和管理家庭,使家人也“明明德”——此谓“齐家”;
* 家齐之后,则以家庭为基础,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国家内,传播和实践正能量,使国内上下“明明德”,此谓“治国”;
* 国治之后,则以本国为基础,在天下传播和实践正能量,“明明德于天下”,使得天下太平,此谓“平天下”。
显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环扣一环,一切以个人修身为基础。那个人如何才能明明德呢?
* 格物致知——通过学习万物运作,掌握客观规律;
* 诚意正心——态度诚恳,心态端正,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从万物运作中,学习到正道。
综上所述,修齐治平,其根本目标,其初心,在于“明明德于天下”。以此为初心,则必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忽略了这个目标,单纯以“平天下”为目标,忽略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了“平天下”而不择手段,因而有了“毒奶粉”,因而有了“莆田系”,因而有了“非法集资”,因而有了“电话诈骗”……
固然,人人均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但不是人人都能走到“平天下”那一步的。但若以“明明德”而不是“平天下”为初心,那其实无论走到修齐治平的哪个阶段,都是可以实践理想的:明明德于己,便是修身,于家,便是齐家;于国,便是治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境下,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层级“明明德”,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想,这正是《大学》的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