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
那些熠熠闪光的“别人家的孩子”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肥沃的土壤里开出的鲜艳花朵,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这肥沃的土壤,它需要智慧。
一、教育孩子要选择适当的时机
教育有个时效性,事情发生不久就教育,效果最好,尤其是对幼小的孩子。
孩子也是人,他也有自己的情绪,当他开心的时候跟他交流,他很容易接受。想想我们自己,也是心情好的时候更容易沟通吧。
有些家庭喜欢在饭桌上和孩子闲聊,问孩子学校发生的事情,一旦发现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教训孩子,这其实是很不可取的。轻则孩子被教训得心情不好,影响消化。重则鸡飞狗跳,说不定还会上演男女混合打,孩子根本就吃不下饭了。长此以往,不但教育的效果不好,还影响孩子的健康。
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在事情发生不久、孩子高兴的时候进行教育。饭桌是增进感情的地方,因此吃饭时就聊些开心的话题吧,别训斥孩子了。
二、“己不正,焉能正人?”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必须先做到
比如说我们要孩子孝顺,那我们就要把父母放在心上,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及时嘘寒问暖,多多回家探望,对父母的要求能满足的尽量满足,实在有困难的要耐心说明原因。
比如说我们要孩子学会道歉,那当我们自己做错事情的时候就要认真道歉,尤其是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犯了错,更要诚恳认错,千万别因为是家长,放不下面子。
三、坚持就事论事的渗透教育
空洞说教的效果不好,要善于结合具体的事例对孩子展开教育,而且要不厌其烦长期进行。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次,我正在厨房洗碗,却听到和老公谈论班级事情的儿子理直气壮地冒出了一句:“面子是自己挣的,又不是别人给的。”
当时我真是欣慰极了,因为这句话是我一直在教育他的原话。
起初是因为我们看电视剧,看到一个人求人办事被拒绝了,儿子不理解:“这人怎么这样呀,一点都不给人家面子?”
我立刻结合剧情解释道:“儿子,面子是自己挣的,不是别人给的。你看这人平时好吃懒做,还会行骗。一点尊严都没有,人家根本就瞧不起他,怎么肯替他办事?”
见他听得认真,我进一步引导:“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奋发图强,做出成绩来,别人才会尊重你,自己才会有面子。你看我们的国家在清朝时候,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各国列强都来入侵。再看今天,我们强大了,还有谁敢欺负我们?像你现在也是,只有你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才能为自己赢得尊重、挣得面子。”
后来遇到类似的事情,我就会重复这样的教育,润物细无声般地渗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变成了孩子自己的观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