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选择怎样过一生?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标准?
你,最得意的是什么?最害怕的又是
常有朋友问我:你都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了,还折腾啥,平时把工作干好,孩子带好就行了。可是,看看你,又是写作,又是心理咨询师,还上什么个人成长和家庭教育的课程,不累吗?你到底图个啥?
累倒真是不觉得累,至于图个啥,好像也没有多真切的答案。但是,有两点我很清楚:
一是真心喜欢读书码字。若让我一周不看书不动笔,会寝食难安,心理空落落的,总感觉缺些什么。这种感觉很不好。所以,无论如何,都会抽时间码字,找点时间看书,这对我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调味品。
二是有一个小小的“执念”——想让老了的自己“不后悔”。初中一年级开始,我的文具盒里就有一个手写的小纸条“信心+毅力=不负自己”,直到高中、大学,工作几年后,这个小纸条变成了一个指头见方的小小卡片,被小心的藏在了钱包里。
我一直害怕自己老了的时候,会后悔这个没做,那个没做,会担心那时候的自己看不起曾经的自己。
曾经,以老了的自己给当时的自己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在夕阳西下的黄昏,躺在摇椅上,翻着自己写的回忆录,想着走过的每一步,有痛苦,有曲折,有欢笑,有泪水,在安静无波的暮年,平静而满足地回望过往,享受安宁,踏实地对自己说:我来过,按照自己的心意,走过了青春年少,苍茫中年,来到了老年,我不后悔。
这个画面,总是不经意的在脑海浮现,每当我想要偷懒,想要懈怠,或者想对人生妥协,想要得过且过的时候,这个画面就越发清晰。
如果到人生暮年,还有那么多想做而没有做,还有那么多梦想停留在想象空间,还有那么多遗憾仅仅因为懒惰、懦弱,那老了的自己该多无奈,又该多伤心?!所以,为了老年的心安和踏实,我选择在可以折腾的年龄,不轻易放过自己。
这样的人生选择方式是否科学,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有没有一个更好的答案了?
万维刚在《决策理性批判》中说:研究发现,70%以上的人呢,都后悔没有成为理想的自己(理想的自己就是你“想要”成为什么人);只有20%的多的人后悔没有成为义务的自己(义务的自己就是你“应该”干什么)。
他还说:人生根本就没有对错,那何不过的更有意识一点儿。也许“老了不后悔”就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尝试一些新东西,稍微追逐一下理想的自我,科学的结论是这种做不一定能让幸福最大——但是我敢以科学的名义打赌,你将来不会后悔。
看了他的这段话,突然有一种找到知音的感觉,恨不能隔空给万Sir一个大大的拥抱。
人生的活法有万万千千种,为何你独爱这一种?这种选择是否科学合理?
科学的角度看,理性选择需要评估选项,评估选项需要标准,标准又是由价值观决定的——而人的价值观根本就不稳定,可以变化。所以,对人生的决策标准,是把人生的“后悔”给最小化。
你的人生决策标准是什么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