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结束,我来写写总结。
这一周的某个晚上,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不做月计划,只做周计划。
当时已经关灯睡觉了,一想到这个点子,马上起床拿起手机把这句话记录在锤子便签里。
为什么不做月计划,只做周计划?
第一,月计划跨度太长,难以实现。对此感触深刻,做过很多月计划,但几乎都会落空。月底时甚至忘记了月初计划的模样。提一句,要想做好自我管理,不管计划是否达成,定期回顾总结实在太重要了。
第二,月计划始终要分解为周计划日计划。精力需要分配给月、周、日三种计划,而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只分配给周、日两种计划,效果肯定会更好。何况,如果每周能做好计划总结,难道一个月的收获会差吗?时间管理,越简单,越有效。
第三,可否不制定周计划,只制定日计划。可能你会说,按照我的说法,那么连周计划也不要了,只制定日计划,每天计划总结,不是更好吗?说实话,对我而言,还真不是那么回事。我尝试过许多次,每天计划总结真的太困难,从来没有坚持下来。“每天”这两个字真不简单。那么制定周计划有什么好处呢?周计划用来掌控全局,细分到每一天,由以往的每日计划变为今后的每日调整,这样非常灵活,不至于因为某天计划没有完成就失落。联想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详细介绍了周计划的好处。
第四,每周计划总结能让自己获得更多成就感。写作是我的相对优势,它能带给我快乐与成就感。每月计划总结写成一篇文章,一个月才获得一次成就感。而每周计划总结写成一篇文章,一个月就可以获得四次成就感,一年52周可以获得52次成就感。
第五,周计划比月计划更容易修正调整。由于月计划时间跨度太长,计划容易落空,显然写总结的概率会大打折扣。而对于周计划,根据多米诺骨牌效应,由于时间短,即使完成不理想,也能及时修正调整,不至于因时间过长而深陷其中,导致彻底放弃。
6月13日至6月19日,谈谈本周我的收获。
每周阅读底线标准是1小时,实际阅读《乔吉拉德的推销智慧》1小时54分钟。今天下午预计还会看一段时间,把这本书看完。
每周写作底线标准是1小时,实际写作7小时27分钟,其中2小时12分钟完成《生活中每周可以利用的真正有效时间到底有多少》,3小时10分钟完成《哪些事情是没有任何借口必须要坚持做的》,2小时5分钟完成《不做月计划,只做周计划》。
每周跑步底线标准是1次5公里,实际投入1小时21分钟,跑步2次12公里。
我在6月4日写了一篇文章《慢慢找回状态---2016年5月总结》,其中写到找回自己喜欢的状态的三个小方法:先迈出积极改变的一小步,循序渐进地坚持,不断肯定与奖励自己。
我按照这三个方法行动。
生活慢慢有了进步。
我慢慢找回喜欢的状态。
这种感觉很好。
李胜利 2016年6月19日 周日 上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