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算法
“过去”是局部无法改变的已知条件,是你已经抓好的牌;
“现在”是选择分配点,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分配已经抓好的牌;
“将来”是各种可能结果的概率与损益值的统计学结果。
芒格:“在遭遇一件令你难以接受的悲剧时,你永远也不能因为摆脱不掉它的困扰、在生活中再屡遭失败而让这一件悲剧变成两件、三件。”
现实中,我们花了太多时间、精力、情绪在无法改变的“过去”。作为一种消费时光的方式,追忆、怀念、懊恼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常常因此而影响下一个环节--“现在”之决策。
橡树资本的马克思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中文版序言里写到:
接受是我的重要主旨之一:接受周期与变化的必然性,接受事物的随机性,从而接受未来的不可预知性与不可控性。接受能够带来平静,在其他投资者失去冷静的时候,这是一笔伟大的财富。接受的结果便是在投资中拥有行之有效的耐性:对新投资策略的引入与新客户关系的巩固所需的时间保持耐性,也对正确的投资策略得到证实的时间保持耐性。接受、平静与 耐性,都是令我深受触动的中国思想的精髓。
已经发生的,是“已知条件”,需要冷静接受。
第二部分:作为“分配资源”的“现在”
“现在”之任务,有四个:
A、极度专注;
B、主动选择正确的思维模式;
C、分配“过去”之资源;
D、理性计算。
关于A:极度专注
现实中,大多事情并不需要特别高难度的计算力,而专注度系数则决定了最终完成度。
关于B:主动选择正确的思维模式
芒格:“人们低估了那些简单大道理的重要性。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伯克夏·哈萨维是一个教导性的企业,它教会一种正确的思维体系。最关键的课程是,一些大的道理真的在起作用。我想我们的这种渗透已经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因为它们是如此简单。”
关于C:分配“过去”之资源
“选择”似乎比“做”更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人们现实中面对的,往往是“是非题”和“选择题”。
对过去“说不”,将过去“串起来”,是一种能力的不同界面。
关于E:理性计算
优秀的品性比大脑更重要,你必须严格控制那些非理性的情绪,你需要镇定、自律,对损失与不幸淡然处之,同样地也不能被狂喜冲昏头脑。
《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 里总结:人们认为自己确定地知道时,实际上不来源于理性,而仅仅是一种感觉——这,就是最致命的错误。 知道感和恐惧一样都属于原始冲动,属于大脑的自然技能。作者告诫:“确定感和‘我就是知道’这类状态都产生于无意识的大脑机能,与理智无关。”也正因为这样,完全肯定的态度(产生于‘知道感’这种和‘开心’一样的情绪)会使人放弃对不同意见的参考,而这种“确定”感往往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成年人所谓的美德之一便是延迟即时的满足。文明的中心冲突表现为基础冲动与更冷静、更深思熟虑的反应,归根结底是即时快乐和长期奖励之间的对抗。 ”
第三部分:作为“各种可能性”的“未来”
命运对未来的影响力,究竟能占到多大比重?
现实中,人们即使不怎么动脑子,只凭着直觉,依着惯性前行,即使犯上一连串错误,也能够挺好地生存着。世界是粘稠而有弹性的,上帝将“天赋、力量、命运”等等搅拌在一起。
马太福音第六章里说: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
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
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所以,你我宁静下来,启动大脑装置。
所谓时光的算法,就是:专注于“现在”,将“过去”串起来(或者是“说不”),通过重新配置和理性计算,用于不可知的“未来”。
随着时间分秒推进,周而复始。
人生的差异,便是时光算法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