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抑郁,我们可能要暗自捏一把汗。这些年,不管是新闻报道还是身边的消息,抑郁症已成了常见心理疾病的代表。不过抑郁情绪≠抑郁症。当一个人心情低落,提不起精神,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觉得难过、伤心、沮丧,仿佛随时都能哭出来,没有胃口,以前最爱吃的食物也不能唤起热情……便是遇到抑郁情绪了。尽管这种情绪谁都会有,如果青少年陷入其中无法抽离,仿佛被情绪湮没,这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保持警惕,多加留意了。抑郁情绪虽不能和抑郁症画等号,但陷入其中太久,却可能增大患抑郁症的风险。想要预防、面对类似的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心理科普
1、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通过科普,使学生在陷入抑郁情绪时,既不会过度担心自己,胡乱给自己贴标签,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也不至于过度回避、轻视问题,错过改善心理问题的最佳时机。
2、心理求助正常化
要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明白人的心灵也像身体一样,也有可能会感冒,心灵感冒并不可耻,求助并不意味着懦弱,相反,必要的心理求助是强者的表现。
3、学习心理保健知识
当人陷入持续的抑郁情绪当中,往往也同时困在了负面的思维模式里,比如看事情非黑即白、妄下判断、夸大自己的责任等等,坚信想法是正确的,无法从负面想法引发的情绪中摆脱出来。因此要教会学生识别情绪和想法,调整不合理认知,及时的改善情绪。此外研究表明运动能有效改善抑郁情绪,对于轻度抑郁症,定期运动可以起到和抗抑郁药等同的效果,并且有更好的预后表现。学校应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鼓励学生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提升身心素质,增强对情绪的应对能力。
二、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对于负面情绪明显,通过自身调节很难改善情绪状态的同学,可以在保护隐私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封闭安全的倾诉空间,开展心理辅导。让情绪得到表达,并辅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制定情绪改善计划,打破负面情绪带来成绩波动的恶性循环。
三、情绪状态严重的学生,建议到医院接受诊断
如果抑郁情绪已持续超过两周,学习、生活均受到很大影响,且通过谈话、心理辅导等方式得不到明显改善,可以建议学生和家长到综合型医院的心理科,或是精神专科医院接受医生诊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校的心理辅导或咨询,不具备诊断能力,只有经由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才能真正明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让学生获得最适当的心理支持或治疗。
总之,抑郁情绪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感冒,谁都无法绝对的避免,当感冒来袭,如何在教育者的岗位上辅助学生走过阴霾、获得成长,以更坚实的心灵面对未来的风雨,是每位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