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什么是损失厌恶?
百度解释:
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为同样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例如:
投资的1股票亏了1000元所带来的伤害要比你赚了1000元的惊喜要强烈2.5倍,亏钱的痛苦感受要比赚钱的快乐感受更为强烈。
【感】
比如我分别买入1000元股票A和股票B,股票A上涨到1500元,股票B下跌到500元,我认为股票A已经盈利,赚到了钱,所以落袋为安。而B股票还处于亏本状态,不想接受这个损失,所以继续持有。
一个普通的投资者面对收益会规避风险(卖出),面对损失会追逐风险(继续持有)。
这也就表示在投资股票之前,要先做好投资准备,提前设置好止损点,股票价格亏损到达某个价位时,坚决卖出。这样避免投资亏损扩大,避免被损失厌恶心理控制。而设置止盈点,为的也是避免本来已经盈利的投资又转变为亏损,而出现的损失厌恶心理。
【思】
框架效应——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假设某小学爆发非典疫情,这场疫情会可能导致600人死亡,如何与这场疫情做斗争,有两套方案,假设方案的结果如下:
方案A:能挽救200人的生命
方案B:有1/3的概率挽回600人的生命,全部死亡的概率为2/3。
结果是大多数人会选择方案A,因为属于风险规避,做出确定性的选择,不去冒风险。
换另两种方案:
方案C:400人全部死亡
方案D:有1/3概率没有人死亡,有2/3概率600人都死亡。
结果是大多数人会选择方案D,他们愿意赌一赌,而不愿意接受400人死亡。
但实质上方案AB和方案CD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只是改变了一下描述方式而已。
但也正是由于这小小的语言形式的改变,使得人们的认知参照点发生了改变,由方案AB的“收益”心态到方案CD的“损失”心态。即是以死亡还是救活作为参照点,使得在第一种情况下被把救活看作是收益,死亡看作是损失。不同的参照点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面临收益时人们会小心翼翼选择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人们甘愿冒风险倾向风险偏好。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下表现为风险规避。第二种情况则倾向于风险寻求。
【行】
分别记录三个损失厌恶的投资案例和生活案例,加强概念的认识。把记录保存在印象笔记中,反复阅读学习。
在股票投资之前,想好策略,设置好止损点与止盈点,严格执行。拿出一小部分资金,刻意练习止损与止盈,强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