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战国中期,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都已迈进“万乘”的强国,只有燕国,仍然停留在“五千乘”的二等诸侯国。
而且,实力弱小的燕国还经常面临外部势力的威胁,尤其是复国的中山国,曾多次对燕国进行侵扰,严重威胁了燕国的安全,简直是苦不堪言。
然而,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燕王哙并未选择行之有效的变法之路,而是选择了上古时代的饶舜禅让制度。
燕王哙在子之和苏代的蛊惑下,将王位禅让给了国相子之,而自己则退居幕后。随后,子之掌握了燕国大权,包括官员的任免权和国事决策权。
然而,这一选择并未如燕王哙所愿,非但没有给燕国带来稳定和繁荣,反而引发了严重的内乱,甚至差点导致国家灭亡。
燕国内乱之际,齐国趁机打着“讨伐子之、匡扶正义”的旗号,发兵十万进攻燕国。而燕人因为痛恨子之篡位,对齐军的进攻非但不抵抗,反而城门大开,夹到欢迎。
由于燕国内部已经混乱不堪,无法有效抵抗齐军队进攻。所以,齐军不费吹灰之力,只用了50天便打到了燕国都城。燕王哙自缢,子之被处以极刑。
这之后,齐军在贪欲的驱使下,对燕国进行了残酷且疯狂的掠夺,他们在燕国境内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此时的燕国已岌岌可危,几乎陷入亡国的境地。
在燕国内乱被平定后,燕国百姓原本期待迎来和平与稳定,然而齐军的暴行却让他们陷入了新的苦难,他们深受其害,叫苦不迭。
面对齐军的强盗行径,燕国百姓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他们开始自发组织起来,对抗齐军的侵略。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和地理优势,同齐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同时,燕国百姓还积极寻求其他诸侯国的援助,希望借助外力来驱逐齐军,恢复燕国的安宁。
终于,在燕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和赵、韩、秦、楚等国的支持下,齐军逐渐陷入困境。
面对燕国百姓的激烈反抗,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压力,齐军终于招架不住。在坚持了两年后,齐军被迫从燕国撤退。
而赵国想吞并中山国,不愿看到燕国就此破灭,因为燕国的存在对赵国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赵武灵王见燕国无王,于是把流亡在韩国的公子职请到赵,立为燕王,并派将军乐池送将其回燕国,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的即位,使得燕国得以复国,并逐渐从内乱和外患中走出来,更是开启了燕国历史上的新篇章,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燕昭王即位之初,便决心振兴燕国,他时刻不忘亡国之痛,誓言向齐国报仇雪恨。
燕昭王深知国家强盛需依靠贤才,因此他采纳郭隗建议,广招天下贤士。燕昭王拜郭隗为师,并给以其优厚待遇,“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黄金台,并效仿古人“千金买骨”。
燕昭王此举轰动四方,吸引了大批的杰出人才汇聚燕国,一时间,名闻天下,应者如云。很快,燕国便群英荟萃,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从赵国而至,还有更多的仁人志士都争相奔赴燕国。
而此时的乐毅也听闻了燕王的招贤榜,他激情澎湃,跃跃欲试,欲投奔燕王,一展才华。
我们常说,所有成功并非运气,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久,乐毅获得了一个好机会,他以魏王使者身份,出使燕国。
乐毅以魏国使者身份孤身入燕,良臣明主终于得以相见。一个是怀才不遇,且有雄心壮志的年轻人;一个是求贤若渴,且身负家国仇恨的君王。
那么,乐毅与燕王的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