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为什么喜欢互相加微信?
请拿出你的手机来看看,你的电话号码簿,是不是已经长满“蜘蛛网”了?!里面有多少是已经无法拨通的号码?在可以接通的电话号码里面,到底存了几个人?有多少人你是认识的?有多少人你是还保持联系?……
如果你手上这台是你的生活手机,而不是工作手机的话,可以初步估计,你手机里面的人数不会超过150人,而在这150人当中,你是全部都认识的,并且保持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我不是算命小姐,胡乱瞎说,那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当然,是有依据的。
150定律(Rule Of 150),即著名的“邓巴数字”,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该定律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自从微信APP出现后,不管是认识或是一面之缘的人,我们都会说句:“来,添加个微信,咱们微信里继续聊”,或是“通过手机号码搜索,能添加你的微信吧?!”这已经跟“你吃饭了吗?”一样,那么随意、那么简单,成为我们口头的高频词句。手机的沟通功能是逐渐被弱化了?是被微信替代了?还是微信其实就是手机的迭代呢?
我经常会参加各种类型的讲座、主题活动,因为是以学习为目的,所以比较关注讲师的内容(PPT),希望了解更多社会进步的信息。近年来,互联网题材比较火,而我们的讲课老师也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总爱讲点互联网的故事(可能是编的),不与 “大数据”“IP”“云技术”等字搭个边,好像就觉得他这个课程没讲好,少了点东西。甚至是认为,不讲互联网,就不是当下时代的人了。
不管你上的是什么讲座,最后一页PPT,总是贴着一张二维码的图,讲师会告诉你:“这是我的微信号,请大家扫描添加!”,这些讲师里面也包括了一些行业的专家,学员们当然是受宠若惊,赶紧拿出手机,刷刷刷,生怕讲师反悔了。
我们与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人,不可能有交集的人,因为微信,我们就走在了一起,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开始思考……
为什么医院里的医生不会给手机号码或是微信,而让你有事情打前台电话?
为什么讲座的讲师们(包括大咖)总是迫不及待的推送他的微信二维图?
不管医生还是行业讲师,他们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他们都是有一定的服务群体或客户,在互联网时代下,他们都需要流量,需要从多个渠道进行引流,微信自然是个不二选择。
为什么你会在淘宝买东西?因为那里有价格入口,我会挑选性价比高的产品,从此,有竞争力的商家拥有了我的流量(数据)。
为什么你会在唯品会买东西?因为我知道那里是品牌入口,我不会买到假货,从此,唯品会得到我的流量(数据)
为什么我愿意添加讲师的微信?因为那里有人格入口,我信任那个讲师,对他的人格魅力认可。那讲师会得到什么呢?他会得到无法预估的流量(数据),只要还有人继续转发他一篇文章或一个朋友圈的信息。
最后,为什么医生不能给我微信呢?你能给我一个答案吗?期待你们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