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包的夹层随手翻出一个许久没有用过的本子,匆匆赶去开游学行前会。袖珍的纸张,最后一页笔迹定格在西北游学前,是行前会上老师所叮嘱的,必备物品清单。这竟然都是一年前的事了。
今年要带的无非还是它们,余领导还像去年那样一遍遍强调着,年年如此。果然,铁打的人文势力,代代相传;却才意识到流水的人文旅伴,即将和我们一同南下的,早不是上届的学姐学长们。都过去这么久了,还是好想好想他们,跟我们那么融洽的他们。
我们也是最后一次游学了。其实并不想启程。所有的事情,加上「最后一次」做定语,总带上些悲悯的意味,这一次的开始就为了成全一切的结束。可能是共情能力过强了,西北闭营式本不是我离别的主场,却极其难过,又看到学姐学长的公众号推送后差点直接哭出来。「有你们,才是游学」,这句话一点没错。我简直不敢想这次两湖的闭营式了。
因而我宁愿一直期待「最后一次游学」但不出发,留着念想当动力,也免了陷进最后的离忧。但总有始也必有终,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与其因贪婪不足而寡欢,不如全力以赴地珍惜这趟两湖之行。
高二的人文课以一句「于斯为盛」揭幕。后来在行前讲座上才知道,被我们引为自勉之言的四字,原是岳麓书院一副对联的后半句:于斯为盛,惟楚有才。湖南湖北的文化界限已甚不明晰,因此两地可以用一个楚字包揽。润朗的山水,养了润朗的泽兰与白芷,也哺育了将它们斜披肩头、只身涉江的屈原。诗魂凝成以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成了老楚人的脊梁。后来,秦观、苏轼、刘禹锡、柳宗元、王夫之、曾国藩等人越过时空,相遇于此。「浩荡」的气息,和他们实在相配,也正印证了那句「惟楚有才」。
其实楚地的浩荡,本在于山河的广博与纵横;但这里对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名士气概以湘江汉江奔入长江干流之势,汇作胸间激荡的家国。任你是三分天下一世雄杰,或者失意左迁的文人,乃至苦吟带血的暮年诗人,还是忠不改于旧朝的老臣,来了便有好山好水招待,只要不背离自我和天下,未曾忘忧国,这里就是你无垠的疆域,供庙堂或江湖的情怀恣意驰骋。浩荡天地已为你呈上,一脉脉坚毅的文化被种下并交融,于是这浩荡里有了更立体更厚重的蕴味。
说到底,一代一代人的浩荡,成就了原就壮阔的景。心系国家是浩荡,忧乐天下是浩荡,生生不息是浩荡,双派辩学是浩荡,投迹山水放声咏诗亦是浩荡。荆楚先贤太多了,即使是有志立德的人文游学团队,在他们面前,不过沙尘一粒。但在他们曾经论道的地方行走,也是能「养吾浩然之气」的吧。
又想起行前会上余领导的一句话:「因为我足够优秀,所以我值得拥有。」我将有机会近观浩荡,但我足够优秀到裁下一段、缝进心里而从此拥有它了吗?我不知道。或许我的境界还不够参悟。但当我放下这样那样的扪心自问,只静静搭上荆楚前辈的血脉聆听搏动时,会不会也是一种浩荡的豁达?
不管怎样,愿我全力以浩荡。
愿我们的拥有都是值得的。
最后一次游学,浩荡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