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浮梁县瑶里也算是比较有名的景区,但我是第一次去。
由于大山的阻隔,连接婺休两地的公路并不多,除了鹤城的S222省道外,就是板桥的松珍公路,其他的公路对我就有点绕远了。
下图为休宁茗洲村附近,这一带山清水秀,植被极佳,干净的让人不忍离去。进入茗洲村看过,以前曾听说过《茗洲吴氏家典》这本书,堪称徽州礼教的典范,是研究徽州文化的重要史料,但没见着,村民也不知此书现存何处。
想想,人的造化跟后天还是有很大关系,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环境再加上朱子理学的世代熏陶,出来的人就算不是超凡脱俗,也不会差到哪里。
此河你可以叫它新安江,也可以叫它率水,燥热的天呆在这种水边,顿感心旷神怡。
我深爱皖南山里的小溪流,纵横交错,千回百转,滋润着这方土地。平原地带难以见到,广州就是珠江,九江就是长江,虽看去浩浩汤汤,势不可挡,却少有了江南小河的含蓄与婉转。
出流口镇站在一高处远眺新安江,蓝天上挂着几朵白云,水面晶莹剔透,波光粼粼,近看远观总相宜。
右龙村村口的一段古道,苍松挺拔,古道逶迤,公路没有开通前,这条古道翻山越岭,维系着皖赣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是江南一条重要通道。
徽饶古道在右龙村穿村而过。右龙村与江西瑶里相距大约20公里,比到休宁县城要近得多,因此,鹤城一带村民跟瑶里的联系要更密切一些。
S222道路边的瀑布。
赣皖交接处的隘口,这一带叫虎头岗,翻过去就是江西浮梁境内。
回眸右龙村。这里的村子很稀疏,大山绵延不绝,以前这一带既没有汽车,也没有客船,但为了生计,却东至江浙,西去鄱阳,如履平地,感叹古时商人和脚夫旅途的艰辛。
浮梁汪湖景区,有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也是徽饶古道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就是瑶里景区。这一带的民居跟徽州有少许差异,很多民居砖裸露在外,粗糙的表面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贯穿于古镇的河流叫瑶河,水质清澈,为鄱阳湖水系昌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河流两岸的民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很有画面感。
瑶里景区里的一幢中西合璧的古建筑,建于清代,原为瓷茶商人吴佣舟的私宅,外部是欧陆风格,内部为徽派合院式。这种建筑在广东有很多,那里跟海外联系多些,自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看完瑶里次日去了附近的东埠古街,据《浮梁县志》记载,东埠古街分为上街头、中街头、下街头三部分,整条街道弯弯曲曲,首尾不见。明清时期,东埠古街上的店铺不仅多,而且种类齐全,是颇具规模的明清埠头。有点休宁万安街的意思。
走进老街依然能够触摸到昔日繁华的商贸,老街由两尺宽的古青石板铺就,青石板两旁镶嵌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
流经东埠的河与瑶里那条河是同一条。这里也是陶瓷坯料高岭土的重要产区,当年大量的高岭土、釉果和窑柴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到景德镇,支撑着景德镇瓷业的发展。
东埠街的老巷道。
可能是刚修复没多久,知名度不够,来此地游玩的人很少。
为了搞清楚这一带古道情况,还去了瑶里附近的梅岭古村,村边有座保存完好的廊桥,年代和桥名不详,廊桥周围一片荒芜,有种地老天荒的感觉,一人在此流连许久,仿佛繁城已远,尘身不在。
这一带古道的大体情况是,经梅岭后山到达汪湖,再穿行汪湖村,沿山溪而上至虎头岗,从虎头岗下至安徽休宁鹤城乡右龙村。由于被公路所截,古道形成了三段,即梅岭村至汪湖水库,约4.5公里,汪湖村至虎头岗公路旁,约4.5公里,虎头岗至右龙村,约4公里。我只是看了其中很少一部分。
顺便在梅岭村的风水林歇息了一会儿。
当天是星期六,看到三个男孩在樟树下侍弄一只小猫,这个年龄大概是人的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以后快乐便渐渐少了,遂有感而发:人的一生快乐总是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