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鲁迅,或者你经常读鲁迅,亦或是你了解鲁迅,你多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不论是读鲁迅先生的哪一本文集,都带有极其鲜明的对国民性的批判的特色。鲁迅先生的小说和杂文总是能让人读出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揭露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比如:奴性思想,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以及农民的愚昧落后,麻木自私和狭隘保守。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都用了极尽犀利,讽刺的语言。
鲁迅先生自称,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蔽常取类型。但是这样的话,就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家丑不可以外扬相悖。在这里如果说鲁迅先生是在丑化中国人的话,就没有理解到,鲁迅先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面对着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中国现状,而做出的努力和用心。鲁迅先生的批判不是丑话,而是处于启蒙的目的。这种批判也正是难能可贵的民族自省,是文化转型的前提和动力。
鲁迅他深刻的反思中国的国民现状,描绘各色各样的,落后愚昧不堪的人们,但是他并非只是居高临下的批评,而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体验,带着无限的悲哀和无奈来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 在鲁迅先生最著名的小说中《阿q正传》。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于阿q这一个中国人的典型代表。是如何用辛辣刻薄犀利的语言来进行批判,描绘整个人物。
但是一方面当我们在看到鲁迅先生对阿q的整个批判的时候,我们恰恰会觉得鲁迅先生所写的精神胜利法正是中国国民的特质,真是中国落后农民的真实面目,绝非是丑化。而且鲁迅先生写这篇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写出国民沉默的魂灵来,中国人的本性就是好遮掩,不喜欢把坏都表露出来。但是在那个时候恰恰需要鲁迅先生这样的人勇敢的站出来,去揭露中国落后,愚昧的东西。他面对着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并不是一味的批判。他只是在表现中国人根深蒂固,深入骨髓的那种愚昧不堪,麻木自信的国民性。
在我们所熟知的《祝福》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对于祥林嫂,在一点点的同情的背后,却是嘲弄,当做笑料。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笑话,这是我们中国人普遍的看客心理,喜欢看热闹。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说鲁迅其实是在丑化中国人?只是因为现代人因为时代不同,所以很难理解到鲁迅文章的深刻的特定的内涵,所以单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认为鲁迅先生是丑化中国人,好骂人。但其实我们要了解鲁迅先生毕生从事国民性批判的苦心。
虽然鲁迅先生的国民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受到过一些外国学者和作家的影响。比如说鲁迅先生曾译过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他不仅接受了厨川白村的这一点,而且他十分赞扬其的霹雳手精神。此外,他还受到过美国传教士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一书的影响。但是我们并不可以就此论断,鲁迅先生是以西方人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国民性以及国人。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完全是基于他对中国传统,和国民性的深入了解,对于国民启蒙的需要。他完全抛弃了传统的儒释道,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和内核,有着他自己深刻的体验和独特的思考。所以说鲁迅先生批判国民是因为他不想放弃中国,想要他们觉醒起来,来反抗,来战斗来变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