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多少个冬秋春夏,多少个岁月年华,多少个月落乌啼,举头望月的他,在外乡,思念那个心中不可触碰的柔软——故乡!
故乡,是那童时的清水荡漾,是那幼时的莺飞草长,是学生时代避之不及一心想要逃离的地方,是现在,一颗心记挂着爹娘的那块泥土芬芳的土壤。
我们都在成长,注定着飘向远方,现在还只是微微感觉到,我知道,总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即使在信息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会沽酒买醉,托月寄思。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可以让你听到父亲母亲那牵挂的声音,飞机,火车,可以让你在几小时之内到达你想到的地方。可,人性就是那么奇怪,听到了父母的声音,又想回故乡看看,看看那斑驳了蓠墙的老屋,看看那儿时掏鸟蛋的小树林,还有那个池塘,那块叫做田野的地方;当你回到了家乡,嘿,又会想,我不能老呆在这个小地方,要出去看看,出去闯闯。也许,故乡就是这样,不曾觉得爱他,却一直在心里,放不下。
古时的中国,失意文人多爱写些思念家乡的文章。张继屡考不第,一个人寂寞的在飘零的船上,听到寒山暮钟,便舞文弄墨的写下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调。李白,东坡亦如此,一个举头望明月,一个千里共婵娟。于是啊,有了诗的存在,有了大诗人的支持,乡愁似乎不可缺少的美,多么美啊,对着月亮,喝着酒,想着家,多有诗意!于是啊,现在一些所谓的专家好像找到了真理,如先知般的发出声音:现在的速度太快了,信息太发达了,这样,不好,这样会让乡愁消失的,让我们回到过去吧,坐在乌篷船上,在辽阔的江面上摇摇晃晃,用几个月的时间打发路上,多好。
可是,要知道!首先,这种所谓的美,所谓的诗意,是以人们的内心痛苦为前提的,既然可以削弱痛苦,又为何要自找苦吃呢?不是要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么?儒家不精,易于迂腐啊!再者,乡愁是不会消失的,只要还存在空间上的距离,时间还回不到过去,那个离地万里的故乡,那些个再也回不去的时光,一个成为了牵挂,一个蜕变成怀念,乡愁,就这样的长存心间。还有,乡愁不应该是痛苦的,而是温暖的,美好的,当你想家了,打个听听父母的唠叨,翻开相册怀念怀念儿时的调皮,微微一笑,多好。
到不了,不曾到过的地方,叫远方;到不了,而又让你惦念爹娘,想看看,再看看的地方,叫故乡。那儿清水荡漾,那儿莺飞草长,那儿烟雨苍苍!
芳草年年,微斯人,吾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