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心理学里面概念模型是个经常被提及的概念, 定义 : 概念模型是对真实世界中问题域内的事物的描述,举个栗子,“挖掘机技术哪家强”谈到这句话,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蓝翔,这就是一种已经形成的概念模型;在举个栗子,想到发朋友圈,我们就知道发现—朋友圈—相机logo,这也是一种已经形成的概念模型。
好的概念模型,能够很大程度的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和记忆成本。
少即是多?
我们平常都谈少即是多,可是这一条结论并不是在每一个地方都能印证的 。因此复杂是必然存在的,科技虽然在很多事情上面提升了我们的体验,但是整体上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了。例如电商网站,淘宝、京东等等,没有一个网站是不复杂的。其实更加重要不是拒绝复杂,而是管理复杂。
前段时间在pmcaff上面看到有人提问说,视频弹幕为什么会火,明明不符合少即是多的原则呀,看起来那么碍眼,完全看不到重点,设计如此反人类。但是它偏偏就火了。
其实这种模式是是符合用户的概念模型的,随着电视和手机的普及。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边看视电视,边玩手机、刷微博、刷论坛,或者本来就在贴吧讨论、吐槽该视频。因此这种一边看视频一边关注其他信息(特别是与电视内容相关的信息)的概念模型已经形成。
弹幕在用户已经形成这个概念模型以后出现,无疑是以一种更加直接,消耗精力更少的形式去让用户完成自己已经熟悉的动作。弹幕这种方式对于用户来说就是一种节省精力和时间的功能,火起来应该也可以算的上一种必然了(有种由结果反推理由的节奏,哈哈)。
对于弹幕来说,有人觉得复杂,元素太多了。对于视频本身来说,加弹幕确实是增加了元素,看起来让视频变得更加复杂了,但是如果将看视频的同时关注其他信息这种整体体验来看,是否可以说其整体的体验上面其实变得简单了呢,我们可以在一个地方就能看到之前两个地方才能看到的东西。
少即是多并不是一个产品简单的永恒定律。
简单怎么定义?
复杂是必然存在的事实,可是对于复杂的东西我们会觉得简单,比如微信是个十分庞大的超级app,我们就觉得很简单。写个递归函数对于程序猿来说可能十分简单,对于小白用户来说可能就是超级复杂。我们对于熟悉的东西,即使很复杂,一般都会觉得很简单,而对于不熟悉的东西,即使不复杂,我们也会觉得很难。所以简单应该被定义为符合用户概念模型的状态。
如何才能更简单?
·不要让用户记住各种概念模型
因为他记不住,有时候我们确实考虑到了用户的场景,可是场景太分散了,导致用户需要记住的概念模型有很多种,而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用户根本不可能记住那么多的模型,这样就会让用户觉得这个产品很复杂,而我们又为了让用户更加的便捷,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快捷入口,却导致用户需要记住的概念模型越来越多,恶性循环,最后直接崩溃,感觉微博有点像这样。
微信就是一个概念模型少的特别好的例子,按照常理来说,阅读文章与联系朋友本来是两个个概念模型,可是微信通过抽象把它聚类了,都是推送的信息流,所以有推送信息我都去消息里面看。联系人和添加好友也应该是不同的概念模型,微信也通过抽象化聚类把它们聚类起来了。这种概念的抽象让用户需要记住的概念模型变少,感觉上面就是简单的了。
将多种不同的概念模型抽象成一个模型,让用户记住完成什么操作要到什么地方去找就好了,具体的操作细节,进了该板块用户自然就能找到。
·不要经常变动用户的概念模型
我们都喜欢按照自己的思维办事,因此总是喜欢推倒重来,开发一款产品,总是改版、升级而且还是很大的变动的改变。有很多的app,本来用的很习惯,结果“牛逼”的pm们非得要来一次大改版,某一天突然再次登录,卧槽,改的面目全非了,都不知道该怎么操作了。于是我又得重新学习一遍,之前保存的概念模型又得推翻重来了,再次记忆,重新生成概念模型了。如此,用户能够觉得简单吗?
对于一个已经成型的概念模型,最好不要轻易的动了,虽然对于交互设计上面来说,减少一步操作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但是如果这个操作要改变用户对于功能的理解,改变其脑子里面的概念模型,那么修改一定要慎重了。可能改动不会让用户觉得简单,反而是觉得变复杂了。就像我们经常用的快速通道,快捷入口,虽然是让用户的操作动作减少了几步,但是用户却要记住两套不同的概念模型,相比之下,不一定是让产品变得更加简单了吧。
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应该设计到位,把场景想清楚,把这个概念模型想清楚,一次定稿,下次就不要再轻易改动了,即使真的需要改动,也应该多想想对于用户已经存在的概念模型有多大的影响。
概念模型当然是服务于场景的,如果将多个使用场景抽象起来形成一个单一的概念模型应该是个不错的方式 ,因此对于使用场景的梳理还是PM应该多多考虑得事情。这点下周总结吧!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Ju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