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眼”,好比蛇的七寸,承上启下,是要害中的要害。
1.业绩是管理活动的关键变量
为什么这样说?管理学的核心,是要追求业绩。我前面所谓的“整合资源,破局而出”,为的是什么?就是要获得好的业绩,无论是财务的业绩,还是综合的业绩。一切的领导活动,一切的管理工作,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理想的业绩目标。比如,我们讲如何理解客户,我们要寻求恰当的战略,我们要有效地运作和组织团队,包括我们后面要讲的激励、控制和变革,为了什么,都是为了追求良好的、令人满意的业绩。所以,业绩,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关键变量。
上面这段话,在这个模块的复盘图中,我把它画进去了。我们这个模块从杜邦方程式入手,花了一周的时间讲企业的财务逻辑。杜邦方程式的核心,是资产收益率,或者投资收益率。股东投资企业,都是为了企业的长期价值最大化,为了长期的投资收益最大化。那么,怎样获得长期投资收益最大化?从杜邦方程式看,就是提高利润率,增加周转率,适当地建立财务杠杆。
那么,如何提高利润率呢?根本上就是要找到最好的客户,通过你的战略,指导有效的行动,打败竞争对手,给客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我们所讲的客户模块、战略模块,所有那些内容,其实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优异的产品和服务,获取最大的利润回报。当你的资产不够大的时候,可以想办法寻找外部投资,无论是找股东投资、还是到银行借钱,都是为了实现最优的资产规模,通达客户,获取利润。
钱多了,资产规模大了,就有了内部运营的问题,资产周转率要快,管理效率要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就需要提升,我们前面讲的领导力、团队建设、组织运作等等一系列管理问题都需要迎刃而解。其实,在这里,财务指标就必须要转化为非财务指标。比如,决定资产周转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回收期。这个看上去是财务指标,但这个指标的改善和企业的产品质量是息息相关的,和售后服务团队的工作质量也是紧密联系的,它并不简简单单地就是个要账的问题。
上一周所讲的鱼骨图方法,包括以前讲的平衡计分卡、标杆管理,在这个时候都可以大显身手,总而言之,就是推导出一系列业绩的逻辑,然后找到对于组织实现最终创造股东价值的KPI,并且,把这套KPI落实到组织的各个环节中去。
还记得我讲的要给组织穿上业绩的衣服吗?组织穿上了业绩的衣服,每一个班组、每一个团队,都有了明确的业绩指标。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工作中做好业绩管理,打造高绩效的团队。我们在这一周的课程,讨论的都是这一类的话题。
2.业绩管理的四个步骤
从一般的管理学逻辑上说,业绩管理的本质就是四步动作。
第一步,就是设定明确的业绩指标,然后进行业绩规划,业绩规划的核心不是强硬地把业绩指标压下去,而是与被管理者进行协商,达成对于业绩规划的共同认知。我自己的经验是,在硬权力模式下,业绩指标可以被强制地压下去,但是,执行的效果都不算太好。
第二步,就是要进行及时的、持续的业绩沟通与改善。在这一环节上,我帮你设计了一个“六行表单”,并且向你介绍了一个“导航仪”的观念,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三步,就是需要根据业绩考核的情况,学会进行业绩面谈。业绩面谈和业绩沟通非常重要,但因为这和场景、关系、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内容过于细碎,我没有细讲。今天的课后,我建议你花点时间复习一下有关MBTI的那一讲。不同性格的人,沟通技巧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不能掌握人的性格特点,有时候业绩谈话工作的结果,会适得其反。
还记得我以前讲过的“加藤坐标”吗?今天的课后,你不妨按照链接复习一下。说不定对你提高业绩面谈的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加藤坐标是一个方法,是一个工具,业绩面谈就是一个场景。你需要考虑一下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面对不同的谈话对象,如何去有效地使用这个工具。
第四步,就是要针对下属的业绩表现,要决定对于下属的奖励、惩罚,以及辅导训练。下一个模块,我们重点讲有关激励的内容,到时我们再深入交流。
3.带出一支优秀的队伍
业绩管理的一般方法讲完了。请允许我自己发一点感想。这一模块讲了那么多东西,你知道我最喜欢哪一讲吗?不是杜邦方程,也不是KPI,不是一般人所谓的“干货”。我最喜欢的,是目标管理那一讲。你知道为什么吗?
讲个段子给你听。在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他举了两个公司的例子。一家是某大型化学公司,一家是通用电气,就是GE。
在某大型化学公司里面,有一个控制部门,它负责稽查公司下属的每个业务单位。稽查之后,就把报告交给公司的总裁,然后,公司的总裁依照这份稽查报告,对下属单位的主管进行质问。这个稽查部门被大家称为“总裁的秘密警察”。于是,德鲁克说,在这家公司里面,大家追求的不是最佳的业绩,而是在那份稽查报告上显示出靓丽成绩的业绩。
与之相反,在通用电气公司,也有类似的稽查部门。但是,稽查人员在巡视之后,却把研究报告交给被巡视部门的主管。这就大大强化了自我控制的风气,业绩改善变成了部门有动力去做的工作,而不是为了完成上级要求的工作。也就是说,每一个基层管理者对于业绩的完成有主动性,业绩稽查无非是每一个基层管理者“自我控制、实现目标”的一个帮手。
用中国足球队前任教练米卢的话说,中国足球的问题,是如何从“要我踢”转变成“我要踢”的问题。我猜中国足球队的业绩谈话应该不少了,但是,结果怎么样,国家这样重视、全国人民这么支持,业绩还是不行。为什么?我觉得根子上还是“要我出线”,而不是“我要出线”,更不是每一个球员都把“走向世界”作为职业生涯的唯一目标。在这样一个语境里,你搞出怎样的业绩谈话、业绩考核办法,都是形式上的,没有解决最核心的问题。
我们还是回到德鲁克。我自己体会,德鲁克用某化学公司和GE公司这样两个具有鲜明反差的例子来说事儿,无非是为我们揭示了业绩管理更为底层的含义。我的理解是:业绩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业绩,而是要通过业绩管理提升组织实现愿景的能力。一句话,业绩管理活动,不仅仅是要改善业绩,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善业绩这件事,带出一支队伍,一批优秀的下属。
春节之前,我曾经讲过时间管理。也许你还记得,我认为时间管理的价值,与其说是要提高时间的效率,还不如说是为了复盘这些时间里面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后面的底层思维逻辑。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业绩管理。
我们在做业绩管理的时候,其实有两个东西是最重要的。第一样东西,就是通过业绩规划和考核,我们知道这个组织的每个成员在特定的时间里面要采取什么行动,以及预计可以取得怎样的业绩。一段时间过去了,在业绩显现之后,我们对业绩进行评估。如果这个业绩规划是恰当的,那就意味着采取了这些行动,就可以如愿地实现业绩目标。
但如果是没有实现业绩规划的目标,那意味着什么呢?一定是我们的组织可能存在某种问题,这就引发出第二个重要的东西,包括调整组织的行动,比如说重新安排组织的资源的投入结构;也包括调整组织成员的行动,比如改变工作方法,等等。这些调整都是主动的,通过主动的调整,我们的组织能力就可以得到提升和进化。总之,我认为,改善能力比追求业绩指标的完成,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