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我,特别害怕看书或者刷手机的时候,看到“墨菲定律”这四个字,眼睛一扫到这样的字眼,立马合上书或者关闭当前页面。尽管这样,心里还会有一丝丝的不舒服。因为心里总是存着某种不想被触碰的“恐惧”,不希望有人提醒我:“你正在逃避,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
殊不知,恐惧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情绪,只要你还在成长,恐惧就不会消失。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与恐惧同行的勇气和力量。苏珊·杰弗斯将这种能力称为惧动力。
苏珊·杰弗斯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博士,她对恐惧心理有着很深入地研究,通过开展“惧动力培训课”帮助世界各地畏缩不前的人们,发掘出内在的力量,摆脱困境。她的这本《惧动力:拓展自我的根本力量》就被评为世界50本经典励志书之一。
世界上没有不恐惧的人,关键是如何在恐惧中迈出脚步。就像书名中所呈现出来的:惧动力是拓展自我的根本力量。培养惧动力的过程就是一个由低阶自我向高阶自我提升的成长之路。
低阶自我和高阶自我: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一、弱者视角和强者视角
苦难的经历对于强者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对于弱者来说无疑是万丈深渊,区别就在于你对待苦难的态度和看问题的视角。
处于低阶自我阶段的人,看问题往往从弱者视角出发,遇到令自己恐惧的困难立马选择就地投降,无法动弹。而处于高阶自我阶段的人,看问题只有强者视角,他的世界里面并非没有恐惧,而是化恐惧为力量,勇敢与恐惧同行。
二、建立“弱者-》强者转换词汇表”
大家应该也体会过心理暗示的强大作用。比如我有时候做一个平衡动作的时候,心中一直暗示自己“我可以做到”,那么这个动作就会做的很完美,而且可以坚持很久。一旦心中有一丝动摇,立马左摇右晃。
作者在《惧动力》中指出,我们从弱者到强者的转化,应该建立一张“弱者—强者转换词汇表”。
比如,当你想用“我不能”的时候,替换为“我不想”。
举个例子,周末同学邀请你参加一个聚会,但是你需要利用这个周末完成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这时你通常会说:“很抱歉,我不能参加这个聚会,因为我不得不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这是一个典型的弱者视角,因为你潜意识给自己传达一种暗示“我很弱”!从强者视角出发,你可以这么说:“我很想去,但是我有一个重要的工作需要再完善一下,所以今天的宴会就不参加了,希望您下次能邀请我。”这样,我们的潜意识接受到的信号就是“我不想”,就会输出有利于你成长的内容,不会因为一次聚会,而让你误以为自己是个受害者。
三、跳出“受害者心理”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责任,然后抱怨别人,认为自己遭遇的不幸,都是别人造成的,自己可怜又无辜。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心理”。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深深理解这种受害者心理产生的情绪内耗,对自己的生活伤害有多大。
具有受害者心理的人习惯将自己放在弱者的角度。殊不知,我们所抱怨的生活,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的投射。
明明是自己选择了继续无聊的工作,却抱怨领导看不到你的努力;明明是自己选择困在一段令人疲惫的感情中,却抱怨对方不懂你。
一个具有惧动力的人,他们会主动寻求改变,不会任由这种糟糕的状态成为常态。我们有能力主动选择生活,最终,却被动的被生活选择。
作者在书中指出,跳出受害者心理,要做到“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我们无法控制生活中发生什么、遭遇什么,却可以控制对事情的感受和反应。
做到“对生活负责”,可以做如下练习:
(1)改掉遇事就责备别人的习惯;
(2)遇事不责备别人,不代表责备自己
无论是责备别人,还是指责自己,都没有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正确的做法是,转换看待错误的角度。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一味地自责。
(3)能够意识到自己何时何地陷入受害者心理,然后及时调整。
当你因为一件事而不停地发牢骚抱怨的时候,可以在心里自问:“我是不是在推卸责任?我是不是将自己生活的掌控权交到了别人的手上?”多次问自己几次,找找自己哪里没有做好,才会导致负面情绪滋生。然后,你可能很惊讶地发现自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低阶自我和高阶自我:认知模式差异
一、低海拔认知和高海拔认知
拥有低海拔认知的人,不愿意接受改变和自我更新,一想到要离开舒适区就感觉到恐惧,从而放弃自我成长。
拥有高海拔认知的人,既能看见生活中的黑暗,也能洞见光明。这样的人可以获得惧动力,逐步攀升,不断改写自己的高度和维度。
认知提升
作者建议,处于低海拔认知的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练习:
(1)列一个“阳光事物清单”,比如:
婴儿的笑脸
蓝天白云
伤心时爱人的拥抱
...
这样的场景关联出的积极心境,可以防止我们向下沉沦。不妨你现在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是不是很治愈?
(2)自我肯定
《小狗钱钱》中的成功日记就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方式。当自己面对挑战感到恐惧的时候,就翻出成功日记给自己力量,用积极的心态去勇敢的面对。
作者在书中建议在做自我肯定时,要用现在进行时和正面的词语陈述。比如:
我以后会克服恐惧的(❌)
我正在培养这样的认知——即使感到恐惧,也要更努力前行(✅)
我不会在贬低自己了(❌)
我每天都在变得更加自信(✅)
二、双输认知模式和双赢认知模式
“选择困难症”,相信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双输认知模式”。无法作出选择的人,因为担心自己无法选中最优解,所以内心不停地出现纠结之声。正是缺乏惧动力的表现。
双赢认知模式下,选择之间没有对错之分,每个选择都是机会。
作者在书中指出:
人一旦进入双赢模式,寻求的就不是最优选项,是自我的成长,而自我成长并非只有一条道路,任何选择都能让人受益。
认知提升
作者建议,从“双输”到“双赢”认知提升,我们需要做:
做决定之前:
(1)将注意力立即转到双赢模式上——如果发现自己陷入纠结和犹豫,不要去想自己会失去什么,而是要聚焦于我可以获得什么。
(2)做足准备——充分了解每个选项,然后向别人(特别是专业认识)阐述自己的想法,听听别人的反馈。
(3)确定优先级别—— 虽然在双赢认识模式下,没有对错之分,但是也要选择一条更加贴近自己目前人生目标的一条路。
(4)相信自己的直觉——有时候,尽管之前的准备工作都指向A,但是内心就是有一种冲动,想要选择B,这时请相信自己的潜意识。
(5)放轻松——既然每条选择都是机会,就没必要将这个决定看的过于重大而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做决定之后:
(1)抛掉期望——选择相信(自己的选择),不抱期望。如果总是满怀期待,容易对我们的心情造成影响。着眼于当下,往往能远超预期。
(2)完全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不要中途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更不要后悔当初的决定。要明白:遇到的挫折也是自我成长的机会。
(3)不要惋惜沉没成本,允许自己不断修正——当感觉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适合自己的时候,要义无反顾的做出改变。不要因为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等就觉得惋惜,而不愿意修正。如果不及时止损,便意味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在不合适的道路上,那才是真正的浪费。
在“知道”和“得到”之间,最重要的是“做到”。如上培养惧动力的行动方案,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起来,长期坚持,总有一天,会发现已经结出美好的果实。
苏珊·杰弗斯在《惧动力:拓展自我的根本力量》中讲到:
认知是一切改变的先行者,认知发生变化,其他的改变自然随着而来。高阶自我,顾名思义,会将我们带向更高处,而激励我们不断攀爬的,是高出别样的景色,是更全面、更完整的视角,还有精神上的轻松和自由。
愿你我都能在提升认知的路上,实现从低阶自我到高阶自我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