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算是粗陋地对海德格尔前期的重要著作《存在与时间》进行了一次梳理,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利用现象学思想对存在进行分析,得出了许多颠覆性,启发性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元思想。
以往哲学认为,主体和客体存在一种超越关系,客体是超越主体之外的,当主体中的概念与对象符合时,我们声称找到了真理。在这种传统二元论哲学思想下,一切东西都是对象,甚至存在,都可以当做我们思想的对象。
但是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经由在者得以展现,最特殊的在者就是此在,此在永远处于tobe过程中,此在是被存在规定的,与万物不同,始终处于去存在之中。
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分析得出,我和我的存在是无法分开的,存在就在我之中,我就是我存在的显现,像传统哲学那样让存在当对象是不可能的。
那么也就意味着,传统形而上学把存在当作一个思想的,理性认识的对象,这导致了在的遗忘。
因此想要重提存在问题,就必须进行基础存在论的建构,必须对此在的生存活动进行生存论的分析,才能为一切存在论奠定基础。
2,与传统形式上学不同,海德格尔关注此在日常的生活。
日常生活这个层面,向来是被传统形而上学不屑一顾的,传统形而上学不关注经验,诸如此在的日常生活,死亡,这些都不在视野之内,传统形而上学,关注的是“超越”的存在。
海德格尔却表示,此在和此在的存在亲密无间,他通过分析此在的生存活动来还原到此在对存在的理解。
所以海德格尔要分析情绪,存在不是在理性的思想层面,而在情绪中存在展露出来。
3,通过此在的时间性(有限)来分析存在
按照传统形式上学,存在是超时间的,存在这个词being是现在分词,无所谓过去,现在,将来,是超时间的。
万物是流逝着的,处在时间之中的,而传统形而上学所把握的那个对象化的存在,是超时间,永恒的,无限的存在。
但是,海德格尔恰恰要通过此在的时间性结构来面向存在问题,这是对整个形而上学的一个颠覆性的一个观念,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从有限性的角度面对存在问题。
4,关注可能性的境遇,
以往哲学关注的不是可能性,是现实性。因为要获得真理性的知识,因此追求普遍性和必然性。
康德之前,一切形式上学要追求的是成为科学,康德意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但是他把自由转向了伦理学。
之后的胡塞尔强调的意识的意向性,强调意识意识之流,他要追求的是异意识之流中的那个先验结构,胡塞尔也是要让哲学成为严格的科学。
在海德格的立场来看,这些都带有传统哲学传统形而上学的因素在里面,海德格尔强调的是可能性的境遇,面向未来。
这就涉及到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转型了。
后期海德格尔思想
海德格尔在出版《存在与时间》第一部分的前两篇之后,始终没有完成第一部分的第三篇。因为他的思想逐渐开始发生变化,他开始对自己在存在与时间中过分强调此在的显现产生质疑,并于自己陆续出版的作品进行了一种尝试性写作,
1927年出版的《现象学之基本问题》,是对存在与时间第一部分第三篇的一个尝试。
1929年的《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是以他自己的现象学方法对传统康德哲学的一种全新诠释。实际上是意在完成存在与时间第二部分第一篇的内容。
这些作品依然是讨论存在问题的,但是与《存在与时间》中讨论问题的方法已经大不相同,可以说海德格尔已经走向了新的方向。
在1920年末他出版的《逻辑学的行而上学基础》中,他尝试着引入新的术语——“成为根据的自由就是通过越出,通过使我们处理并给予我们‘远’而跃动,人是一种‘远’的存在物。”
在1929到1930年的《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中,海德格尔探讨了一些在早期作品中只是简略涉及的主题,无聊的现象学和动物存在论。
海德格尔自己也发现了自己的变化,并且表示存在与时间中的一些观点,他已经不再赞同,而且他不会再继续尝试续写存在与时间,但是他认为这本书依然是有其意义的,因为在他看来,这些都是“道路”。
但是,是否他的晚期思想应该被叫做“转向”还是对之前思想的一种发展是存在争议的,因为海德格尔始终是尝试着存解决存在问题,只是途径与前期思想不同。
他的思想方式有点类似于构建一套精心设计的相互关联的术语,然后再设法突破这一结构进行新的思考。
根据他自己对自己思想发生变化的事情,他的态度是这样的:
对另一种离弃了主体性的思想做充分的补充实行和共同实行,现在已经变得困难了。这是由于在出版存在与时间时,第一部第三篇,时间与存在含而未发。在这里事情整个就倒转过来了,这个成问题的第三篇之所以含而未发,是因为思想在对这一转向的充分道出方面失灵了,而借助于形而上学的语言也行不通。
……我的演讲《论真理的本质》对那个从存在与时间到时间与存在的转向之思想,做了某种洞察,这个转向并非一种对存在与时间的观点的改变,不如说,在此转向中,我所尝试的思想才通达那个维度的地方,而从《存在与时间》正是由此维度而来才被经验的,而且是根据存在之被遗忘状态的基本经验而被经验的。
对于海德格尔所谓思想的转向解释有非常多的说法,这个转向到底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根本性转变,还是只是对存在与时间计划中原本就有的本质性的倾向?但是问题在于,海德格尔的思想的确发生了变化,过多的争执转变还是发展是没有意义的。
当我们试图总结海德格尔后半生的思想时,很容易陷入罗列他的观点,这样的做法,但这并不是海德格尔想要的,我也没有完全进入海德格尔原著的阅读中,因此不会做过多的展开,后面只会对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变化做一个导论形式的概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