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工作一团忙碌,插空来读这本《成功,动机与目标》,很慌张不深入。我以为自己可能会和以前定的很多目标一样半途而废,但竟然坚持下来了,先不管质量如何。这正是我在书中第一部分学到的印象最深刻的理念:
自制力会消耗人,要学会灵活选择思考方式
哪怕是那些具有极强自制力的人也有精疲力竭的时候。如果每天面临很多压力,无论是谁都会感到乏力,无法达到某些目标。如果没有具体目标,“做到最好”所带来的结果往往离“最好”相差甚远。这很讽刺,“做到最好”恰恰是最平庸的配方。 那么拿什么来取代“做到最好”呢?——答案是:具体而艰巨的目标。制定一些非常具体且困难得合理的目标。然后你要用最能给自己动力的方式来看待这些目标,才能进一步提高成功机会。这次的读书活动,目标非常具体,同时也兼具挑战性。
另外,在实现目标时,有两种思维——为什么和是什么。当确立了一个目标,“为什么”式思维会使你更看重“合意度”信息,意思就是说,你做成这件事或达到这个目标对你是否有好处,将会多有趣,多愉悦,多有益。这些都是我们思考在较远的未来要做的事时会问的基本问题。而更加具体的“是什么”式思维会使你更加重视“可行度”信息——你是否真的能做到你要做的事?有多大把握成功?你面临着什么阻碍?当我们在考虑近期要执行的事时,这些是我们想得更多的问题。
这两种思维各自有什么好处?对目标采取“为什么”式的大体思维能使你更有动力、备受鼓舞,专注于你能得到的回报,并增强自制力与毅力。而“是什么”的细节式思维在你做困难或生疏的事时最有帮助。它能使你专注于操作性细节,从而完成任务,并且能帮助你防止拖延。大的成就不是采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就能得到的,你需要知道如何为排除特定的困难而选择相应的思考方式(或者知道如何为帮助别人实现目标使用得当的表达方式)。
这次读书活动,我主要使用的是“是什么”式的思维,尽量专注于自己是否完成任务,因为考虑太多长远的好处,反而会使自己兴趣下降,因为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会因为读了一本书就真的实现能力和思维的突破和飞跃,少读一本书也不会有太多的损失,所以一旦忙起来,你很容易因为长远的益处不是那么大而放弃眼前的任务。所以我只专注完成定时的动作,不强求自己思考的有多深入。即使群里面也有群友发出过读书不深入有什么意义的讨论,我还是坚定自己的目标,只要我自己能完成任务,我认为自己就是胜利者。这个目标的设立,也恰好应和了书中的另一个知识点:
你该关注表现型目标,还是进步型目标?
书中写到,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引导你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你的信念驱使你注重不同目标——是关于表现的还是进步的。我们发现追求表现的人们工作很努力,而且在得当的环境里也能取得最高成就。绩效目标高的学生往往能够拿到最好的成绩;绩效目标高的员工往往最有工作成效。不过绩效目标是把双刃剑,那些与自我价值有关的因素在带给人们动力的同时也削减了人面临困境的灵活性。当我们追求进步目标时,不因是否达到特定结果而评断自己,取而代之,他们用进步来评断自己。这样我们比较不会因为困难和差强人意的成绩而埋怨自己缺乏能力,把注意力集中在进步上的人很少会过早放弃。
这次读书,我始终关注在自己的进步上,而不是读书笔记是不是比其他人写的优秀,是不是比他人写得深刻,是不是获得喝彩和点赞,是不是点击率比较高,这些都是表现型目标。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就是只要我完成既定的任务和动作,我就觉得自己进步了,因为没有像以前一样半途而废,也没有像以前一样因为觉得产出品不够优秀而放弃,这对我来说就是进步。其实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来不难,反而是天天坚持写一篇平庸的文章是困难的。世上最难之事莫过于坚持,对我来说。
所以当我预估到困难时,预估到完成这个任务可能会遇到阻碍和挫折时,就行书中说的这时应该关注的是进步型目标。“也就是说当你在做一件需要毅力才能成功的事时,坚持不懈是取得高成就的关键时,追求进步目标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追求进步目标,会使你不但享受结果,更享受过程,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更多乐趣,也使你在面临困难时更愿意低头去寻求帮助,你也不会一遇到挫折和失败就怀疑自己的价值,所以更少抑郁。”
读完本书,我来谈谈积累和裂变
有的时候你能感觉到自己大脑中的累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好像抓到了点东西,却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喷涌而出;似乎有所感悟,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以为功力更进一层,可又没有梳理出确切的方向来实现累积裂变。那感觉难受极了。
我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有两个反应。第一个反应,是挺开心,知道自己的大脑要升级和裂变了。因为有这种感受,说明你已经积累的一定的程度,大脑正在根据你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成原则和方法论。而限于所学,大脑在提炼时又一时找不到特别清晰和现成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有点像天蒙蒙亮,脚下的路依稀可见,又若隐若现不知延伸到哪里去的感觉。第二个反应,是该干嘛干嘛去,继续工作糊口。
除了上面两个反应,当你面临大脑的变化时,我想我们可以有以下三个应对方法:
一学习,继续持续的输入。这时的输入除了阅读、实践之外,也可以换成到处去问别人问题,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火花。我们在某个领域还是小白的时候,是提不出问题的,或者问的都是很宏大的问题。只有累积到这时候,你才可能提出比较落地的问题。我这几天感觉自己就处在这个难受的阶段,就是各种群里问,然后在办公楼里逛荡,撞上有时间有经验的同事就拉着他/她聊天儿。(我的困惑都是工作,所以都是聊工作哈,如果是非工作的困惑可以请人家吃饭,一起逛街等方法找人聊天儿。)
二分享或者写文章,持续的输出。输出意味着表达,表达是思想的轨迹,是思考的整理。且不管正确与否,整理就意味着有可能梳理出规律。所以最好的学习其实是教。每一次分享,都是大脑在做广播体操。强脑健脑靠分享。我处在某些事儿想不明白的时刻,那一阵子就特别话唠,朋友圈刷屏,微信群里好为人师的发各种看法,其实是在絮絮叨叨的通过不断的输出来整理思路。
三耐心等待。好吃好喝好睡。
结果可能是你的大脑量变引起质变,真的提升了很多。另一个结果,就是你折腾了上面那一圈儿,发现裂变是你的错觉。过了这阵儿,你又回到从前一样,还在量变累积中,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什么进步也没有取得。这时也不用气馁,因为大多数进步都是螺旋式上升,看似毫无进展,你的每一分努力,其实都将在未来某个不确定的时刻用得上。
总结起来,就是:
1、聚焦“进步”,带来成绩
2、聚焦“进步”,享受旅途
3、聚焦“进步”,抵抗抑郁
4、聚焦“进步”,收获更多
当时机尚未来临之时,你早就应该开始学习,一旦机会来之时,你因为懂了一些,所以能够很快速的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