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和回放的感觉还是不一样,我能感受到的是吴老师的分享环节,晚上开会结束,第一时间打开,上来就是看到了,平日里通过积累的输入就是大量专著和论文。
更专业的内容,适合自己发展。
研讨会争取参加,体验符合自己看经历的过程。
提到自己去北京、杭州看展的经历,尤其是一次自己去川大美院参加研究会,感动院长破例让自己去学习的经历,都是个人想要去做,一定会通过争取不同途径想到办法。
我看到雷叔提到,我们今天获得知识的机会很多。
去北京看展览,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经历了之后的感动,提到最大的优点是自己有成文 的习惯。
看过记下来,立刻想到笔记本成文呈现。
看到特点是繁体字的呈现,讲历史。
文科老师以巨大的知识量,做融合,是社会主义学科。把课堂饱满呈现。
围点打援的模式,从全方位解读文章,能够系统丰满识别文本结构,每个角度都能作为突破口进行。
大剂量阅读,全方位思考。
拔出萝卜带出泥。
写岳飞的时候顺便研究了别的人物,写书法的时候把印章拔出来。所以专注做自己,顺便就会有额外的经历。
大量资料筛选过程中,精品会呈现出来。
阅读的时间碎片化,零敲碎打的时间,空课的时间都在阅读,上下班的交通用来读书。
交通,候机延误的时间用来阅读,也是最开心的事情,材料整理过程就能成为
勇于挑战、勤于学习、善于反思的研究结论。
做了研究,更加精彩,如何做研究呢?
什么是具体的研究呢?
课题如何呈现呢?
关于研究,如何去在,如何鉴别自己做了什么呢?
课堂分析,课前分析文本,课堂研究和学生的相处,课后分析内容,仔细想来自己因为时间的紧张为借口,很长时间都没有进行过课前设计和课后分析了。
所以读书,读经典的内容,阅读,阅人,慎思,反省今天的时间过的紧张,源于上午的准备公开课环节,还是在等待的时候停留在观察时令和准备无关的事情方面分心了。
而且课讲完之后,完全没有心思继续再思考和阅读了,关于15分钟的时间自己究竟有没有把握住重点和要表达的内容。
黄老师提到写教育写作过程中,素材来自教学故事,来自听讲座之后的系统吸收的过程。找到自己的教育主张。